列國軍事領導體製
《周禮·夏官》“序官”說周王朝的軍事體製是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12500人為一軍,下轄師、旅、卒、兩、伍,軍將官爵為卿。隨著封建生產關係的逐步確立,這種軍事體製到戰國實際上早已名存實亡了。
戰國各諸侯國文武分職,普遍實行相、將分權製度。當時統率軍隊的長官稱將、將軍、上將軍、大將軍。齊、趙、魏、燕等國都設有這樣的職務。秦國設將軍官職較晚,大良造為最高武職,白起身封列侯,官拜大良造,秦昭王時初立魏冉為將軍,始皇時以尉繚為國尉(武官之長)。楚國武官之長為柱國、上柱國。
將以下的武官設置也比較完備了。趙國設左司馬、都尉,齊國設司馬。秦、趙、韓、齊、楚設郎中,郎中是國君的侍衛。秦國設都尉、中尉,中尉警衛國都,始皇時設衛尉,警衛宮廷。各諸侯國郡設立都尉一職。
戰國時期,軍隊領導體製的基本特征是各諸侯國都建立了統一的軍隊,國君成為軍隊的最高統帥,軍權高度集中,國君獨攬軍隊組建、調動、征伐的權限。“虎符”製度就是軍權集中問題上的主要體現。戰國時任命文武官吏發給璽、符,武官領兵發給虎符,出土的秦國《新妻阝虎符》規定調動50人以上,必須“會符”,若遇燔燧等緊急情況時可有例外。但事後必須立即呈報備案。
征兵製與募兵製
戰國時期普遍實行征兵製,各國一般以郡縣為單位征集兵員。男子服兵役的年齡,大約從15~60歲。長平之戰中秦國征集河內15歲以上丁壯全去前線,趙國也“悉其士民”去長平前線。楚昭常對齊國使者說,“悉五尺之六十”,意思是楚將動員全國力量與齊國對抗。“五尺”指15歲上下的少年。這屬於戰時緊急征兵的做法。平時各國登記戶籍,男子成年後得應征入伍。秦國規定凡17歲男子須向官府登記,稱為“傅”,傅籍後,從23歲起,守衛京師一年,稱“正卒”;守衛邊防一年,稱“戍卒”。據《睡虎地秦墓竹簡》,實際上男子15歲就傅籍,以後隨時有被征調入伍的可能。
有的諸侯國采用考選、招募勇士的辦法,作為組建軍隊的一種方式,如魏國的“武卒”、齊國的“技擊”、秦國的“銳士”等。魏國考選“武卒”很嚴,要全副武裝,帶三天的糧食,半日內跑一百裏。中試者免除其家庭的賦役,還分給好的田宅。這樣招募來的兵員具有相當優良的素質條件。這種招募兵員的方法可視為是募兵製的濫觴。
車兵、步兵、水兵、騎兵及其編製
春秋時車兵是主要兵種,戰國時車兵退居次要地位。不過還是軍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從張儀、蘇秦的論述,屈原的著作以及戰國後期李牧組織戰鬥的兵力配備得到證實。《管子·霸形篇》和《大匡篇》記載“車五百乘,甲五千”,這可視為戰國車兵編製。
戰國時期,由於“國”“野”畛域的泯滅,西周以來“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的做法隨之消亡。更由於戰爭規模擴大,戰爭方式改變等因素影響之所及,由農民為主體的步兵遂替代車兵成為當時各國軍隊中的主力兵種。步兵的編製據《管子·小匡篇》說:5人一伍,50人為小戎,100人為卒,2000人為旅,10000人為軍,與《周禮》所說的伍、兩、卒、旅、師、軍的編製相似。《商君書·境內》記載,秦國步兵的編製為5人為伍,5人設一屯長,100人設百將,500人設五百主。《尉繚子·伍製令》記載,魏軍在伍什之上,以50人為一屬,100人為一閭。
春秋時已開始出現騎兵,但是數量很少,通常和兵車混合編製。到了戰國,騎兵發展成為獨立的兵種,“險則多其騎”,各國均擁有相當數量的騎兵部隊。趙武靈王為建立騎兵實行“胡服騎射”。趙國的騎兵成為其軍隊中的重要兵種。趙國的騎兵在征服中山國和對林胡、樓煩“辟地千裏”的戰爭中,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長平之戰中秦國騎兵的奇襲趙營,與步兵協同作戰,為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騎兵一般適合於邊地作戰,如李牧曾用騎兵1.3萬,與步、車兵聯合作戰,斬殺匈奴10餘萬騎,取得大勝。
春秋已出現水兵,戰國水兵則已發展成為獨立兵種。楚的水軍從春秋以來經曆了多次戰鬥,擁有相當的實力。秦的“舫船載卒,一船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秦曾以其水軍向楚國炫耀:“蜀地之甲”,“漢中之甲”,從長江、漢水而下,很快可到扡關、到郢。司馬錯曾率巴蜀軍10萬,浮江伐楚。河南汲縣山彪鎮水陸攻戰紋銅鑒,紋飾完整清晰,船上有武裝的水兵和配劍的劃船手。水兵的武器有戈、矛、弓箭和短劍,指揮係統是旗、金、鼓。指揮員鳴金擊鼓,水兵奮力拚殺,遠距離用弓箭殺傷對方,近身用戈、矛、短劍格搏,形象生動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