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南宋軍製(1 / 2)

南宋軍製大體上沿襲北宋製度,仍以募兵為主,禁軍、廂兵、鄉兵等各種軍隊名稱仍然存在。但禁軍作為國家主力軍的地位已為新形成的屯駐大軍所替代,西北邊防的蕃兵,也因陝西的失去而不複存在。

建炎兵製

靖康元年(1126)閏十一月,趙構被任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陳亨伯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十二月(1127),建立大元帥府,趙構把所領軍隊萬人分前、後、左、中、右五軍,這是南宋建軍之始。靖康二年五月趙構即位後,另設禦營司,由宰相、執政兼任正、副使,其下設都統製,統管禦營軍,禦營軍分為五軍。建炎三年(1129)四月苗傅和劉正彥兵變失敗後,劉光世的禦營副使軍和韓世忠的禦前左軍、張俊的禦前右軍,均脫離禦營軍而獨立成軍,禦營軍分而為三:禦營副使軍、禦前軍和禦營軍。而禦營軍仍有五軍。此時,禦營司僅能管轄禦營五軍,禦營副使軍與禦前軍則與禦營司脫離關係。建炎四年(1130)六月,禦前軍改為神武軍,禦營軍改為神武副軍,禦營副使軍改為禦前巡衛軍,統歸樞密院領導,撤銷禦營司,恢複北宋舊製。

紹興兵製

紹興元年(1131)以後,南宋在江南穩定了統治,軍製也漸趨穩定。當時,除川陝的吳蚧大軍外,東南地區的大軍為劉光世的禦前巡衛軍、韓世忠的神武左軍、張俊的神武右軍、王躞的神武前軍、陳思恭的神武後軍,楊沂中的神武中軍。後來王理、陳思恭部並入神武左右軍。由宗澤餘部發展起來的嶽飛軍,於紹興三年用神武後軍的番號。這樣,南宋軍隊在紹興初年便形成了吳王介、嶽飛、張俊、劉光世、韓世忠為主帥的五支屯駐大軍,其次則有楊沂中的神武中軍、王彥的八字軍等,總兵力30萬。吳王介是川陝大軍主帥,劉光世是禦前巡衛軍主帥,韓世忠是神武左軍主帥,張俊是神武右軍主帥,嶽飛是神武後軍主帥。

紹興五年(1135),屯駐大軍的番號改為行營護軍。韓世忠為前護軍,嶽飛為後護軍,劉光世為左護軍,吳王介為右護軍,張俊為中護軍。各支大軍都分成若幹軍,軍級統兵官有統製、統領等。軍下設將,將一級有正將、副將、準備將,總稱將官。在將之下,還有部與隊的編製,設有部將、擁隊、押隊等職。

紹興七年(1137),劉光世被解除兵權,其部下大將酈瓊率4萬人降齊,餘部8000人由王德統率,並入中護軍,左護軍名存實亡。紹興九年(1139),吳王介病死,右護軍分裂,由吳磷、楊政、郭浩三大將統率,因此,右護軍的地位降低。於是,隻剩下嶽飛、韓世忠、張俊三帥地位最高。紹興十一年(1141),宋高宗和宰相秦檜推行投降路線,罷韓世忠、張俊兵權,殺害嶽飛。此後,將四支屯駐大軍陸續改編成十支屯駐軍,部署在長江沿岸和川陝交界處,統稱為“禦前諸軍”,為南宋的主力軍。

三衙和班直

南宋初,三衙機構仍然保留,但不統兵。班直也保留充當宿衛。紹興五年(1135),楊沂中的神武中軍改為殿前司軍,三衙始有兵將,且兵力不斷增加。紹興十一年以後,三衙軍成為與禦前諸軍平列的屯駐大軍,不再有隸屬關係。三衙軍的編製,與禦前諸軍相同。南宋的三衙軍與北宋時有所不同,侍衛馬軍司並非全統馬軍,侍衛步軍司也掌管部分馬軍。三衙各軍的情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