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DNA分子的形狀最早是誰發現的(1 / 1)

在X光衍射照片的基礎上,綜合DNA化學研究方麵的資料,兩位科學家沃森和克裏克,特別是沃森,眼界更為寬廣,從各專家處汲取所需,而得到了新的結果。沃森被稱為“DNA之父”。

1928年4月6日,沃森出生於美國芝加哥。16歲就在芝加哥大學畢業,獲動物學理學士學位,在生物學方麵開始顯露才華。22歲時沃森來到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文迪什實驗室,結識了巳在這裏工作的克裏克,從此開始了兩人傳奇般的合作生涯。克裏克於1916年6月8日生於英格蘭的北安普敦,21歲在倫敦大學畢業。“二戰”結束後,來到劍橋的卡文迪什實驗室。

沃森和克裏克構建DNA分子結構模型的工作始於1951年秋。他們仿照泡林構建蛋白質a螺旋模型的方法,根據結晶學的數據,用金屬片按原子間鍵角與鍵長的比例搭配核苷酸。核苷酸(DNA中的核苷酸是脫氧核苷酸,為簡單起見,以下簡稱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結構單位。核苷酸有A、T、G、C共4種。

1950年,生物化學家查伽夫(E.Chargaff)報道了他對人、豬、牛、羊、細菌和酵母等不同生物DNA進行分析的結果。查伽夫的結果表明,雖然在不同生物的DNA之間,4種核苷酸的數量和相對比例很不相同,但無論哪種物質的DNA中,都有A=T和G=C,這被稱為DNA化學組成的“查伽夫法則”。1952年7月,查伽夫訪問卡文迪什實驗室時,向克裏克詳細解釋了A:T=G:C=1:1的法則。

1952年春,克裏克的朋友、理論化學家格裏菲斯(J.Griffith,他是發現肺炎球菌遺傳轉化現象的F.Griffith的侄子)通過計算表明,DNA的4種核苷酸中,A必須與T成鍵,G必須與C成鍵。

這與查伽夫法則完全一致,以上這些工作,就成了沃森和克裏克DNA分子模型中A-T配對、G-C配對結構的基礎。

1953年2月,威爾金斯將富蘭克林1952年5月拍的一張非常清晰的DNA的X光衍射照片給沃森和克裏克看,克裏克很快發現,DNA是雙螺旋的,而且構成雙螺旋的兩條單鏈走向相反。至此,DNA的骨架巳經浮現。隨後,泡林以前的同事多諾告訴沃森,A-T和G-C配對是靠氫鍵維係的。克裏克提出,與糖-磷酸骨架垂直的堿基隻有朝向骨架中心(而不是離開中心向外),才能保持穩定的氫鍵聯係。2月28日,沃森用紙板做成4種堿基的模型,將紙板粘到骨架上朝向中心配對,克裏克馬上指出,隻有兩條單鏈的走向相反才能使堿基完善配對,這正好與X光衍射資料一致。完整的DNA分子結構模型完成於1953年3月7日。根據這個模型,DNA分子是一個雙螺旋結構,每一個螺旋單位包含10對堿基,長度為34埃(1埃=10_m米)。螺旋直徑為20埃。4月15日,沃森和克裏克關於該模型的第一篇論文在《自然》雜誌上發表。

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發現,是生物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它為DNA複製提供了構型上的解釋,使人們對DNA作為基因的物質基礎不再懷疑,並且奠定了分子遺傳學的基礎。DNA雙螺旋模型在科學上的影響是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