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迂回是通往目的地最短的途徑(1 / 1)

路上,出現了一堵牆,正好擋住了你一直奔走的大路。你不可能無視這牆一直走下去。或許,你可以找來墊腳石翻過這堵牆,或許你可以叫來工程車,把牆推到。但是你別忘了,你的目的是趕路,而不是翻牆。我們人生路上,有許多這樣的牆,成為了我們前行的障礙和困難。當麵對牆的時候,不要忘記,牆不會移動,不會跟著你走,你可以繞開它,它便很快被你甩在身後了。這樣迂回地繞開,不是最直接的,但卻是最容易、最快捷的方法。

遇到困難不低頭,是我們一直信奉的人生哲理,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卻可以多種多樣,我們的生活中不乏有很多是“直腸子”,為人處世“不撞南牆不回頭”,十頭公牛也拉不回來。這樣的做法往往達不到好的結果。高山擋路、石頭絆腳之時,不妨另辟蹊徑,想想迂回的辦法。

畢業的新人小王在一家外資企業打工,在較短的時間內,他連續兩次提出了對公司發展有重大意義的建議,使這家外資企業的生產成本都降低了很多成。外企老板對小王非常滿意,對他說:“小夥子,好好幹,我不會虧待你的。”

小王當然知道這句承諾的含量有多少。可能意義重大,也可能一文不值。他想得到確切的答複,便輕鬆一笑,說:“我想你會把這句話放到我的薪水袋裏。”外企老板會心一笑,爽快應道:“會的,一定會的。”不久他就獲得了一個大紅包和加薪獎勵!

小王就是把“迂回戰術”用在語言上,用輕鬆幽默的話題直接向老板要求了加薪,不僅能夠創造愉悅的交流環境,也著實讓加薪這個不好開口的問題解決了,得到了應有的獎賞。

“迂回戰術”不僅要用在語言上,更要用在“實戰”上,以同樣的道理,能解決更加棘手的難題。

據說在明朝嘉慶年間,當時身為“給事官”的李樂為人清正廉潔,以能夠直言而名聞天下。一次科考,他發現其中存在舞弊現象就當即上奏皇帝。可是皇帝另有心思,對此事置之不理。結果李樂卻並不罷休,直接又去麵奏皇帝。結果惹得龍顏大怒,以揭短罪懲罰李樂給李樂的嘴巴貼上了封條,並且不準任何人私自揭下。大家心裏都很清楚,有封條在,李樂就無法進食,其實也就等於給李樂定下了死罪。就在此時,有一個官員徑直走到李樂身邊一邊責罵“君前多言,罪有應得”,一邊打了李樂兩個大大的耳光,當即就把貼在李樂嘴上的封條給打破了。由於他是在站在皇帝的立場上說話,所以皇帝並不好發作怪罪。此人正是李樂的學生,他的這一舉動打破了皇帝與李樂之間的僵局,達到了“曲線救國”的目的。

李樂學生麵對危及情況,采取巧妙的方法在保全自己的同時救下了自己的老師。正是他采取迂回的方式巧避鋒芒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國人的傳統思維裏本身就存在著迂回的脈絡,有著八股般起承轉合的優美。我們不妨來做個探討。

有人把它分成了四個階段:

首先就是談談天氣,彼此寒暄。林語堂先生曾形象地把這些成為氣象學的內容。而這些“氣象學的內容”為的就是起到聯係感情的作用。正是因為這些內容關乎每個人的生活,平常而又不至於乏味,所以不至於遭到初識之人的排斥。

第二步是敘敘舊。林語堂先生把這一部分稱為“史學”。這一部分較上一段就更加深入了一層,是從大眾的生活層麵過渡到彼此較為特殊的那一塊。比如同在一個胡同住過,同在一家小店吃過可口的飯菜。或是同為校友,上過哪位老師的課。通過這一個層次的交流,那彼此的距離就又近了不少。

再次可以聊國事天下事,同發一聲感慨。這一段被林語堂先生成為“政治學”。基礎的感情鋪墊已經打好,接下來就可以共同進入侃的境界了。無論是國事、家事還是天下事都可以隨便聊開。這一段如果做得好,那麼感情就更加融洽,甚至會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至於此時時機已經悄然成熟,可以開始展開真正想談之事。

最後就是你所真正要說的事了。這時可以客氣地轉言道:現在有一小事奉煩等等。這一段最重要的就是要自然隨意,不要給對方造成突兀的感覺,更不要讓對方覺得很有壓力。

當我們有困難需要麵對,有衝突需要解決的時候,避免敵意與“節外生枝”是我們解決麻煩的關鍵。當我們發現別人有抵觸情緒時,不妨嚐試著迂回化敵,順著他的理論說些近乎不可能的話,實現否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