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八章(1 / 3)

“文化大革命”中,他們最後一次匆匆見麵,是在曲江縣三河街頭,他們佇立在早春的寒風中,相對無言,依依別離。他留贈林彬的唯一東西,是一雙穿過多年,再三縫補的布襪……

杜埃思緒萬千,情如泉湧。他迅速從寫交代材料的紙上裁下一小片,提筆寫了一首贈別詩:

贈林彬

相逢風火歲月時,

海外從文譯名詩。

伴隨卅載同憂患,

暌違兩地各奔馳。

猶憶《山村落戶》曲,

常懷嶺上采茶姿。

蒙垢餘身心向黨,

願君攜幼奔朝暉。

寫畢,杜埃撕下一塊破舊的汗跡斑斑的汗衫布,連同詩作,一起縫在棉衣靠胸的底麵。他一針一線,那樣專注,那樣認真,把全部的愛與憎,都深深地縫進了心坎……

……親人嗬,你可曾知道,就在你思念我們的日日夜夜,我們也在四處尋找你的蹤跡?!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林彬及孩子們得不到杜埃的半點音訊。向有關部門詢問,得到的是同樣的回答:“我們不知道他在哪裏。”林彬和孩子們四方奔走,曾與杜埃患難與共,並肩作戰的戰友們到處呼籲……終於得知杜埃已被關進了監獄。

有幾次,每當夜闌人靜,林彬就帶著大男孩,懷揣不安,踏著恐怖,悄然來到監獄的外麵。他們希冀像夢幻一樣,能從杜埃的咳嗽聲中,晾著的衣服上,判斷親人是否安在?

但高牆深院,隔斷了他們之間無涯的深情和如絮的思念。不見親人的音容笑貌,但見徹夜不滅的強度燈光,如同老虎雙目噴射的火焰,刺得人心驚肉跳。林彬和大男孩躊躇徘徊,默默哭泣,幾次離去,幾番又回……

高牆深院外,林彬和孩子們凝望沉沉夜空,在心底千百次呼喊:“是誰奪去了我們的親人?”

高牆深院內,杜埃胸中像巨濤一樣翻騰著一句話:“我願看到自己鮮紅的血,從罪惡的槍洞裏流出來!”

……

一支戰鬥不息的筆,真的會摧折嗎?一束跳動的生命火花,真的要熄滅嗎?

杜埃的家鄉,是在粵閩交界地區大埔縣的一個山村。這是一個僑鄉。由於外來進步思想文化的影響,加上大革命的陽光雨露的滋潤,民主與科學,革命與自由的常青之樹,在這塊土地上蓬蓬勃勃地生長著。它綻開的蓓蕾,也深深地結在杜埃誠實、純潔的心靈上。

當時他正在念高小,參加了縣兒童宣傳隊。像大革命時代千百萬青少年一樣,他把自己全部熱忱、希望的涓流,注入了這奔騰、呼嘯的革命洪流之中。

正當他沉醉於大革命的熱流時,蔣介石突然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失敗了。白色恐怖籠罩了這個僑鄉。四周圍瘋狂的“清黨”、“清鄉”運動開始了。無時無刻不在杜埃眼前閃現的,都是殷紅殷紅的血,血,血——

他所敬仰的一位農會女領袖,血灑村頭;

他所熱愛的幾位進步教員,捐軀鄉場……

杜埃幼小的心靈,被拔地而起的狂風惡浪所震蕩,一下子墜入了萬壑深淵之中。“好端端的革命,怎麼忽而變了個樣?”他茫然不解,找不到答案。他更沉默,更寡言了。

在黑暗的世界裏,也有人給他帶來過一線光明,雖然是那樣的迷茫,那樣的遙遠。一個月落星沉的夜晚,兩位小學教師,匆匆地把他和幾位兒童團的骨幹找到校園的牽牛花棚下,神色嚴肅,語調低沉地對他們說:“大革命已經分裂,但不是反革命的最後勝利。你們要好好念書,跟著革命。”說完,就向燃起反抗之火的南方叢林走去。

這年月,被動蕩和窮困所折磨的父親,決定讓杜埃五個兄弟出國謀生。四個兄弟都走了,唯有杜埃執意不從。他要留下來,不願屈服於命運的安排。不久,他以優異成績考進了大埔中學。但聰明才智並不能補償他的貧窮,三個月後,他就失學了。

出路在哪裏?光明在何處?

杜埃懷著對大革命的無比眷戀之情,和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回到鄉村小學教書。就在這時候,革命文學之神,帶著滿布彈痕的不屈的軀體,出現在年少的杜埃麵前——

小學近處僻靜的一角,住著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太婆。她心地善良,同情革命。鄉裏一些進步教員在亡命他鄉前,把一批進步書籍托付她保存。杜埃從旁得知了這情況,就常常在執教之暇拜訪她。老太婆從杜埃的言談中,知道他很愛書,也在追求光明和進步。於是,便主動把珍藏書的秘密告訴了他。

杜埃按照老太婆的指點,亮著油燈,手扶木梯,急切地向小閣樓爬去。開始,他感到一股陰森、肅殺之氣撲麵而來。當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壽棺時,眼前仿佛展開了一個輝煌的天地。嗬,他生平第一次看到這麼多書!書!!平素感情不易外露的杜埃,這時也幾乎要歡呼雀躍起來。他貪婪地翻閱著,這裏有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太陽社等文學團體的刊物,有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蔣光慈等人的作品,有……

此後,每當黃昏剛至,杜埃就鑽進小閣樓,置身於書的海洋之中,盡情汲吮,直到燈火融進東方的霞光之中。

革命的民主主義者和進步的小資產階級的作品,他們熱烈的反封建,爭民主的精神,他們與現實毫不妥協的鬥爭氣概,引起了杜埃巨大的共鳴。他常常情不自禁地與書中的人物一起歡笑、哭泣、幻想、追求、奮鬥……

那時候,杜埃狂熱地讀著蔣光慈幾乎所有的作品,尤其酷愛他的《少年漂泊者》。每當讀到這個章節,他就泣不成聲,思緒翩翩:主人公汪中在父母被地主逼死之後,伴著夕陽的黯淡哭別了父母的新墳,便懷著一顆不可壓抑、不可抗拒的複仇之心,要將此生完全貢獻在奮鬥的波浪中。他飽嚐了人世間的黑暗,剝削者的狠毒,社會的不公平,公理的泯滅。最後,在無路中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參加了軍校,成為一位英勇作戰,馳騁疆場的革命軍人。汪中的生活道路,是當時千百萬青少年命運的一個典型概括。在“五四”之後,《少年漂泊者》曾影響和教育過整整一代的革命者,也給當時處於思考和探索中的杜埃,點燃了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