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傑森是高二的一名學生,成績非常優異,一心想報考醫學院,並以哈佛為目標。一次考試,物理教師大衛給他80分,傑森深信這項成績會影響到他的未來,大衛給分太不公平,於是帶了刀子去學校,接著在實驗室裏與大衛教師發生衝突,他舉刀刺中大衛的鎖骨部位,後來才被製服。在後來的訴訟中,四位心理學家與醫師都稱傑森行凶時喪失理智,傑森被判無罪。傑森自稱他因成績不佳準備自殺,去找物理老師是要告訴他自殺的意圖,但大衛堅信傑森因成績太低而憤憤不平,決意要置他於死地。傑森後來轉學到私立學校,兩年後以極優異的成績畢業,大衛對傑森從未向他致歉並為那次事件負責而深感不滿。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此聰明的學生怎麼會做出這麼愚蠢的事情來呢?
第一節情商與情緒管理
一、什麼是情緒
案例1:小麗是某職校高二年級學生,一直成績優異,同時性格比較內向,家境一般。但是近來,小麗的情緒卻比較反常。“我不知道怎麼了,我常常在課堂上不自覺的落淚,甚至想不讀了,死了算了,但是我一想到愛我的父母,我就,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我感到很難受……我拿什麼回報我的父母?我害怕老師同學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如果我考差了怎麼辦?為什麼我那麼笨……”
案例2:幾名正值花季的在校中職學生為了發泄情緒竟將廣場的多盞景觀燈砸壞。這幾名中職學生酒後在廣場瘋狂發泄自己的情緒,有的用棍棒砸景觀燈、有的用腳踹景觀燈,一會兒時間,多盞景觀燈便被砸毀。正當幾個學生還要繼續這種瘋狂行為時,被公安分局巡護隊人員發現,這種行為才得到製止。
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一種神奇的東西,它可以使人精神煥發、幹勁倍增,也可以使人無精打采,萎靡不振;它可以使人頭腦清楚,冷靜處理各種問題,也可以使人暴躁焦慮,在衝動中做出後悔莫及的蠢事,這就是情緒。以上案例中的小麗和砸燈的同學都是因為不能很好地調節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從而影響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情緒的神秘麵紗。
(一)情緒的定義
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當客觀事物或情境符合主體的需要和願望時,就能引起積極的、肯定的情緒。如渴望知識的人得到一本好書會感到滿意,生活中遇到知己會感到欣慰。當客觀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體的需要或願望時,就會產生消極、否定的情緒,如失去親人會引起悲痛,無端遭到攻擊會產生憤怒。
同時,情緒是由獨特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和生理喚醒等三種成分組成的。
主觀體驗是個體對不同情緒狀態的自我感受。每種情緒都有不同的主觀體驗,它們代表了人們不同的感受,構成了情緒的心理內容。人的主觀感受與外部反應存在著固定的關係,即某種主觀體驗是和相應的表情模式聯係在一起的。如愉快的體驗必然伴隨著歡快的麵容或手舞足蹈的外顯行為。
情緒的外部表現通常稱之為表情。它是在情緒狀態發生時身體各部分的動作量化形式,包括麵部表情、姿態表情和語調表情。麵部表情是所有麵部肌肉變化所組成的模式,如高興時眉頭平展、麵頰上提、嘴角上翹;姿態表情是指麵部表情以外的身體其他部分的表情動作,包括手勢、身體姿勢等,如人在憤怒時摩拳擦掌等;語調也是表達情緒的一種重要形式,語調表情是通過言語的聲調、節奏和速度等方麵的變化來表達的,如高興時語調高昂、語速快,痛苦時語調低沉、語速慢。
生理喚醒是指情緒產生的生理反應,它涉及廣泛的神經結構。生理喚醒是一種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緒的生理反應模式是不一樣的,如滿意、愉快時心跳節律正常;恐懼或暴怒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頻率增加甚至出現間歇或停頓。
(二)情緒的分類
隨著客觀世界的複雜化、多元性,人的感受也深化繁衍。情緒的分類法也隨著時代不同而有所區別,中國古代名著《禮記》中提出“七情”說,即喜、怒、哀、懼、愛、惡、欲。近代的研究認為快樂、憤怒、悲哀、恐懼是情緒的基本形式,其他情緒是由這四類基本情緒交叉迭合衍生出來的。
情緒狀態是指在某種事件或情境的影響下,在一定時間內產生的某種情緒,其中較典型的情緒狀態有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