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兵器大發明(2 / 2)

戰後,主戰坦克群雄並起,爭奇鬥豔。尤其是高技術進入坦克,更使這個陸地猛虎,如虎添翼。目前主戰坦克已經發展了3代。1991年海灣戰爭交戰雙方共投入坦克8500輛。實戰又一次證明,盡管坦克已經80高齡,但在地麵戰場仍扮演著重要角色。機動性更高、火力更強、防護能力更好的新一代主戰坦克仍在一些國家研製之中。

3、海上巨無霸

航母是20世紀初葉,繼飛機發明之後問世的“浮動海上機場”。這個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兵器,“分娩”過程是比較艱難的。首先是富有冒險精神的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於1910年11月和1915年1月,先後駕機在軍艦上成功進行了起飛和降落的試驗,為航母誕生鋪墊了第一塊基石。接著1918年和1922年英國和美國經過反複探索試驗,相繼改裝出了全通甲板的“百眼巨人”和“蘭利”號,標誌著第一代航母誕生。經過兩次大戰和戰後現代化的發展,采用了蒸氣彈射器、斜直兩段式甲板、助降裝置和核動力裝置等4大關鍵技術,航母的突擊威力和遠洋機動力大大提高。如今航母成為某些軍事大國海上兵力的核心、綜合國力的象征和軍事威懾力量的縮影。

航母作為海上攻防兼備的強大軍事力量,在於它組成了以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通常情況下一個單航母戰鬥群配有2~4艘防空型導彈巡洋艦、4艘驅逐艦、2~4艘攻擊型核潛艇和一艘快速戰鬥支援艦。

航母也有著與生俱來的弱點:目標太大;造價昂貴;攜帶大量燃料和彈藥,一旦遭敵方攻擊,很容易發生火災和爆炸,導致嚴重後果。

4、“神劍”可“穿楊”

1942年底導彈親哥倆——V-1(巡航導彈)、V-2(彈道導彈)在德國降生,從此,拉開了世界製導武器大發展的序幕。導彈以其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的特點,迅速贏得軍事家們的青睞,並成為各國發展軍事裝備的重點。戰後50多年來,導彈已發展成為枝繁葉茂大家族。各國研製的在役、退役導彈超過600種。製導方式越來越多,射程越來越遠,命中精度越來越高,其精確程度有人比喻為可以"百步穿楊"。

目前,導彈武器已發展到第四代。導彈的種類大體分為防空導彈、空地(艦)導彈、空空導彈、地地導彈、反艦(潛)導彈、反坦克導彈、反輻射導彈等。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戰術導彈、戰略導彈。

導彈的發明與發展,引起部隊編成的重大變革。許多國家專門建立了戰略導彈部隊。導彈戰已成為現代戰爭的主要特征。80年代以來多次局部戰爭,尤其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1999年北約轟炸科索沃的戰爭中以導彈為核心的精確製導武器使用量都不斷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