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特點】麵色蒼白,精神萎靡不振,納呆乏力,形體消瘦,肌肉鬆弛,頭發幹枯成束,腹部脹大,青筋暴露,體重減輕,甚至智力發育遲緩,並可出現凹陷性水腫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症。
【治療原則】健脾養血、消食導滯。
【主穴】中脘,足三裏,神闕。
【配穴】氣海,脾俞,天樞。
【灸法操作】
1.艾條灸法:令患兒取坐位或俯臥位,每穴灸5~10分鍾,每天1~2次。5天為1療程,2~3療程可起效。
2.隔薑灸:穴位上置薑片,薑片上置艾炷施灸。每穴每次灸治5~7壯,艾炷如黃豆或棗核大,每天灸治1次,5~10次為1療程。
施灸的同時,應注意控製病兒的飲食,忌食生冷、酸辛、油膩等食物。對於重症病兒,應及時送醫院進行綜合治療。
【預防與調護】
1.喂養小兒要按其個體需要定質、定量、定時,糾正貪食、零食、偏食,饑飽不均等不良的飲食習慣。
2.飲食應多進富含營養的魚、蛋、乳、肝類食品及新鮮蔬菜,如胡蘿卜、青菜、水果等,以輔助治療。
3.適當的加大活動量,促進脾胃的消化功能。
【按】
1.神闕為生命之根蒂,鼓舞元氣;足三裏對脾胃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
2.脾俞調補脾胃,以資氣血生化之源。現代研究結果表明:電針脾俞穴對胃電有雙向調節效應,對胃電頻率和振幅影響非常顯著。
小兒夜啼
夜啼是指小兒在夜間啼哭不安,或定時發作,甚則通宵達旦,而白天如常的一種疾病。本病多見於6個月以內的嬰幼兒,此時尚未形成正常的生活規律,白天睡眠過多,夜晚則難以入睡,甚至啼哭不已。隨著年齡的增長,良好生活規律的培養,夜啼會自行逐漸消失。本灸法所治療的小兒夜啼屬於脾髒虛寒型。
【臨床特點】以患兒俯臥屈腰而啼,四肢蜷縮不溫,麵色青白相兼,食少便溏,指紋淡紅等症狀為特點。
【治療原則】溫脾散寒。
【選穴】中脘,神闕,公孫。
【灸法操作】
1.艾條灸法:艾條懸灸,中脘、神闕可以灸10分鍾左右,公孫雙側每穴可灸5分鍾,每天1次或早晚各1次。
2.雀啄灸:以細枝艾條,於每穴灸5分鍾,采用雀啄式點灸法。每日臨睡前灸1次。
【預防與調護】
1.要定時喂奶,減少夜間喂奶的次數,以糾正夜啼的不良習慣。
2.保持居室安靜。
3.有些因素也能造成小兒夜蹄,如小兒身體不適,被褥太薄感到寒冷或太厚感到過熱,拉屎撒尿,蚊蟲叮咬,白天過於興奮,受到驚嚇等,父母應注意觀察,尋找小兒夜蹄的原因,若由疾病所致,應去醫院檢查治療。
小兒遺尿
遺尿是指3歲以上的小兒在睡眠中不知不覺地將尿排在床上,醒後方覺的一種疾病。嬰幼兒時期,髒腑嬌嫩,形氣未充,各方麵的功能尚不健全,正常的排尿能力尚未形成,此時不屬於遺尿範疇。隨著小兒的發育,一般在1歲以上,就能逐漸控製排尿。年齡超過3歲,夜間仍然小便自遺,方稱為遺尿。
【臨床特點】年齡超過3歲,夜間仍然小便自遺。
【治療原則】益氣補腎。
【主穴】關元,腎俞,膀胱俞。
【配穴】足三裏,至陰。
【灸法操作】溫和灸:每次取腹部一穴,配合腰部或下肢一穴(雙側),每次5~10分鍾,每天1~2次。6次為1療程,3~5療程可起效。
【預防與調護】
1.限製飲食中的牛奶、巧克力和柑橘類水果的食用量。
2.白天不要過度限製其飲水量,晚餐後飲水不宜過多。
3.多鹽多糖皆可引起多飲多尿,生冷食物可削弱脾胃功能,對腎無益,故應禁忌。
【按】
1.嬰幼時期,由於生理上的經脈未盛、氣血未充、髒腑未堅、智力未全,對排尿的自控能力較差,學齡兒童也常因白日遊戲過度、精神疲勞、睡前多飲等原因,偶然發生遺尿,這些都不屬病態。超過3歲,特別是5歲以上的幼童,不能自主控製排尿,熟睡時經常遺尿,輕者數夜1次,重者可1夜數次,則為病態。
2.艾灸膀胱俞穴對膀胱功能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實驗表明艾灸可引起膀胱收縮,內壓升高。動物實驗提示,下丘腦後部及延髓網狀結構,存在著一些與膀胱功能有關的興奮型與抑製型單位,它們對艾灸膀胱俞有特異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