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體髒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腧,有轉輸、輸注的含義,是經氣轉輸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指經氣所居之處。
腧穴又稱作“節”“會”“氣穴”“氣府”“骨空”等;後世醫家還將其稱之為“孔穴”“穴道”“穴位”;雖然“腧”“輸”“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體應用時卻各有所指。腧穴,是對穴位的統稱;輸穴,是對五輸穴中的第三個穴位的專稱;俞穴,專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
人體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的施術部位。腧穴與經絡、髒腑、氣血密切相關。針灸通過經脈、氣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經穴均分別歸屬於各經脈,經脈又隸屬於一定的髒腑,故腧穴——經脈——髒腑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係。
腧穴的分類和命名
腧穴的分類
人體的腧穴大體上可歸納為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三類。
1.十四經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稱和位置,且歸屬於十二經和任脈、督脈的腧穴。
這類腧穴具有主治本經和所屬髒腑病症的共同作用,因此,歸納於十四經脈係統中,簡稱“經穴”。十四經穴共有361個,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歸入或不便歸入十四經係統的腧穴。這類腧穴的主治範圍比較單純,多數對某些病症有特殊療效,因而未歸入十四經係統,故又稱“經外奇穴”。曆代對奇穴記載不一。
3.阿是穴是指既沒有固定名稱,亦沒有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施術部位的一類腧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等,無固定的數目。
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名稱均有一定的含意,曆代醫家以腧穴所居部位和作用為基礎,結合自然界現象和醫學理論等,采用取類比像的方法對腧穴進行了命名:
1.根據所在部位命名即根據腧穴所在的人體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麵部顴骨下的顴,第7頸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據治療作用命名即根據腧穴對某種病症的特殊治療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腫的水分、水道,治麵癱的牽正。
3.利用天體地貌命名即根據自然界的天體名稱,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稱如山、陵、丘、墟、溪、穀、溝、澤、池、泉、海、瀆等,結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態或氣血流注的狀況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穀、水溝、曲澤、湧泉、小海、四瀆等。
4.參照動植物命名即根據動植物的名稱,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如伏兔、魚際、犢鼻、鶴頂、攢竹、口禾等。
5.借助建築物命名即根據建築物來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態或作用特點而命名,如天井、印堂、巨闕、腦戶、屋翳、膺窗、庫房、地倉、氣戶、梁門等。
6.結合中醫學理論命名即根據腧穴部位或治療作用,結合陰陽、髒腑、經絡、氣血等中醫學理論命名,如陰陵泉、陽陵泉、心俞、三陰交、三陽絡、百會、氣海、血海、神堂、魄戶等。
腧穴的作用
近治作用
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所有腧穴均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局部病症。
遠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