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宮的大殿內,氣氛沉悶壓抑。周王坐在華麗的王座上,眉頭緊鎖,眼神中透著一絲煩躁。殿下的群臣們垂首站立,個個噤若寒蟬,生怕觸怒龍顏。
老臣衛武公緩緩走出隊列,他雖已年邁,但身姿依然挺拔,眼神堅定而睿智。他手持玉笏,恭敬地向周王行了一禮,而後開口道:“陛下,臣近日觀我朝之象,心憂不已。陛下身係天下,當以禮義為綱,仁德為本,然如今卻似有偏離正道之嫌。”
周王微微抬起頭,不悅地說道:“衛公,何出此言?朕自登基以來,兢兢業業,一心為國,豈會偏離正道?”
衛武公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陛下,《抑》之詩有雲:‘抑抑威儀,維德之隅。’陛下之威儀,當彰顯德行。可如今,陛下在用人之上,時有不當。一些諂媚奉承之徒得以身居高位,而忠正賢良之士卻被冷落一旁。長此以往,朝綱必亂,民心亦失。”
周王聽了衛武公的話,心中有些惱怒,但他知道衛武公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不好發作。於是,他強壓怒火,說道:“衛公,朕之用人,自有考量。那些臣子在朕麵前,皆表現得忠心耿耿,朕如何能分辨真假?”
衛武公向前一步,說道:“陛下,忠奸之辨,不在言語,而在其行。真正的忠臣,會為陛下的過錯而直言勸諫,不懼得罪陛下;而奸臣隻會迎合陛下的喜好,以謀取私利。陛下當廣開言路,傾聽不同之聲,明察秋毫,勿使奸佞蒙蔽聖聽。”
周王沉默不語,他心中明白衛武公所言有理,但要他承認自己的錯誤,卻又有些不甘。
在京城的一個小巷子裏,住著一位名叫伯陽的年輕史官。他為人正直,對曆史和時政都有著深刻的見解。伯陽聽聞衛武公在朝堂上勸諫周王之事,心中對衛武公充滿了敬佩。
這日,伯陽在整理史料時,發現了許多前朝因君主昏庸、奸臣當道而導致國家滅亡的例子。他意識到,如果周王不能及時醒悟,西周也可能會重蹈覆轍。於是,他決定寫一篇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引起周王的重視。
伯陽日夜奮筆疾書,終於完成了文章。然而,他隻是一個小小的史官,想要將文章呈遞給周王,並非易事。他四處打聽,得知衛武公為人公正,或許能夠幫助他。於是,他鼓起勇氣,前往衛武公的府邸。
衛武公接見了伯陽,他看了伯陽的文章後,大為讚賞。“年輕人,你有此等見識和勇氣,實屬難得。我定會找機會將此文章呈遞給陛下。”
在衛武公的安排下,伯陽的文章被送到了周王手中。周王起初不以為然,但當他仔細閱讀文章後,心中不禁一驚。文章中列舉的史實和犀利的分析,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確實很嚴重。
周王決定召見伯陽,當麵詢問他的看法。伯陽進宮後,雖有些緊張,但仍鎮定地說道:“陛下,臣以為,君主之德,關乎國家興衰。陛下應謹言慎行,以身作則,為臣民樹立榜樣。如《抑》所雲:‘敬慎威儀,維民之則。’陛下的一舉一動,百姓皆會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