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附錄(3 / 3)

人們很難想象,沙漠與富於色彩的文學有何緣份?然而,就是從這荒莽的沙坨子間,流出了一條清清的沙溪。

青年作家郭雪波在《北方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沙狐》,揭開了沙漠文學的新頁。這篇僅有萬把字的作品,立刻受到評論界的關注,作品先後被《新華文摘》、《小說月報》、《作品與爭鳴》等刊選載和介紹,同時轉載在《中國文學》的英文版和法文版上,同年又被選進人民文學出版社的《1985年全國短篇小說選》。《沙狐》引起較大的反響,作者郭雪波也就此脫穎而出。

自《沙狐》後,雪波先後在《花城》、《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了《荒漠魂》、《蒼鷹》、《沙獾》、《沙地牛仔》等上百萬字的寫沙漠的中短篇小說。讀了郭雪波的沙漠係列作品,人們會發問:作者何以把文學視角落在沙漠這個荒莽的世界?他的創作動機和思想是什麼呢?

在北京鼓樓腳下的一座老式四合院房中,雪波深有感觸地對我說:我是想通過自然,以及人與自然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來反映人類生活。

我琢磨著雪波的話找到了他這富於個性的創作思想的源流。他出生在科爾沁沙地,在他小時,這裏還是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而這種綠草原淪為黃沙地的大自然變遷,和對故土的深深的憂慮和悲哀,逐漸凝聚成雪波的創作思想的基因。在這荒蠻而貧瘠的土地上,他挖過野菜,吃過野鼠,放過牛,遇過狼,艱苦的生存環境錘煉了他的堅韌而勇敢的性格。這種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和生長道路,決定了雪波的創作風格和創作道路,正如評論家曾鎮南評他的沙漠小說時所說:“郭雪波是一位擁有某些特殊的自然知識和生活經驗,又具有藝術功力的作家,他的作品,顯得老練、渾和,語言也絢爛有力。”而真正使雪波認識到這塊土地,是在他走出沙漠之後又返回沙漠的那幾年。1980年他從中央戲劇學院戲文係畢業後參加中國社科院統考被錄用為實習研究員,在內蒙社科院文學所工作,兩年後由於生活的波折和熱衷於文學,回到家鄉科爾沁沙地,這時,他發現,家鄉是個集現代的、落後的、文明的、愚昧的、先進的、野蠻的於一身的奇特世界,尤為使他驚心動魄的是,家鄉的土地的嚴重沙化。風沙侵吞著田野、樹林、家園。於是,他便開始了對人、自然、生存意義的哲學思考。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領地,找到了自己的追求探索的創作方向。

然而,他默默無聞了很長時間,寫沙漠的第一篇小說《沙狐》遭到幾家刊物的退稿,然而他毅然照自己的路走下去,盡管那麼苦澀,可是他那沙漠人駱駝般的性格,使他繼續沿著這條路執著地走下去,毫不動搖。最近,他欣慰地告訴我,他的沙漠小說已開始被文學界承認,《人民日報》發表了他的《荒漠魂》,《花城》發表了他的《沙狼》、《沙地牛仔》,《中國作家》發表了他的《沙葬》《人民文學》發了他的《羊西木河上的洋橋》,他的第二部30萬字的長篇小說《火宅》也已在花城出版社出版,並在北京召開了作品討論會獲得好評,與會的二十多名作家和評論家都認為《火宅》算是他近期沙漠小說的力作,它立體地再現了科爾沁沙地的艱苦、複雜、驚險的生存環境,謳歌了生命的堅韌、頑強、不屈不撓。

他走出來了,這使我想起他家鄉科爾沁沙地的羊西木河,它是一條由無數支大小沙溪彙成後,闖過莽莽沙坨奔向東海的沙漠河。雪波也是這樣的一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