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 禦駕親征??(3 / 3)

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又稱後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何丙勳在《河套圖考》序中指出:“河以套名,主形勝也。河流自西而東,至靈州西界之橫城,折而北,謂之出套。北折而東,東複折而南,至府穀之黃甫川,入內地迂回二千餘裏,環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

以前,主要是匈奴人在這裏活動。秦統一之後,派蒙恬率30萬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徙謫戍以充之”,但泰祚短促,秦末天下大亂,移民皆返還家鄉,河套複為匈奴所有。漢武帝反擊匈奴,占領河套。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糧餉運輸極為困難,於是西漢中央作出開發河套的重大決策,並取得了世所公認的成就。在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由政府全力以赴、深入持久地全麵介入一個地區的經濟開發,這是第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可以說是中央政府開發邊疆的典範。

在漢代為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和西河郡的河西部分,統屬朔方刺史部。

漢代國家開發河套采取如下措施:一、設置郡縣,建築城池,為這一地區的開發建立居民點和開發中心;二、遷民屯墾,增加河套的勞動力;三、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屯田;四、妥善安置歸附匈奴;五、興修水利。從而確保了開發的成功。河套開發於西漢後期和東漢中期出現兩次*,其間開發主體也在變化,在西漢,河套開發的主體是封建政府,至東漢,豪強地主田莊成為河套開發的主要形式。

河套文化是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北方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發展史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獨特的文化特征和強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過程,對於中國的北方軍事史、烏拉特草原文化史、遊牧定居與墾殖發展史具有巨大作用。探尋和研討河套文化,傳承和弘揚河套文化,打造和傳播河套文化,對於豐富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提高地區經濟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輻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麵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俗語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黃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後套”。河套地區土壤肥沃,灌溉係統發達,適於種植小麥、水稻、穀、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農業區。今天,河套地區被稱為“塞外米糧川”。河套地區的畜牧業和水產業也很發達。

河套還蘊藏著煤、鐵、銅、金、石墨、石棉、鹽、堿、稀土等多種礦產資源。

河套在康朝中期大的時候,被突厥人占領者,世宗皇帝時候,朝廷羸弱,以至於未能收服這裏,甚至還丟掉了河套地區意外的地方,後來經過後來的神宗皇帝,雖然是三次複套,奈何,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回紇人崛起之後,這裏成了他們的地方,正是因為這裏肥美的水草,才讓他們組建起來那麼強大的騎兵,曾幾何時,康國為了能夠跟回紇和平相處,甚至還把宗室女子遠嫁呢?

當然這並沒有減少回紇人對大康掠奪的心思,自從握把之後嗎,回紇的曆代可汗都會入侵康朝的,其中屬於蒙巴最厲害,這廝黨政三十年以來,大大小小對策有著五六十次進攻康朝,後來若不是姬煥的出現,恐怕大康的晉州一地都會丟失的,不說其他的額,就光賠償就讓他們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