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
譯文借助恰當的時機或別人的局麵,布成有利的陣勢,把我方的小力量裝點成大勢力,這樣可使兵力弱小的陣容顯得強大。這就像鴻雁高飛,橫空列陣,全憑羽毛豐滿的雙翼增加氣氛,助長氣勢。
解讀樹上開花,是從“鐵樹開花”轉化而來的。鐵樹,常綠喬木,原產熱帶,不常開花,尤其在移植北方後,往往多年才開一次花。因此,此說法比喻事情非常罕見或極難成功。
“樹上開花”作為一種計謀,來自古代戰例,是指借助某種外在力量對敵人進行懾服。這就像某樹上本無花,卻可以把彩色的綢絹剪成花朵貼在樹枝上,人為地使它有花開在其上,從而製造出逼真完美的效果。如果不仔細看,是辨不出真假的。
因此,“樹上開花”之計可以理解為以下幾種含義。
一、借樹開花。借助別人的樹因利乘便,開花結果。之所以要借樹開花,主要是因為自家的樹還太弱小,無法開花。
二、借雞生蛋。借用別人的力量,可以在不增加自己投入的情況下,實現自己原本不能實現的目的。
三、狐假虎威。自己的力量比較弱小,但還想嚇唬或迷惑對方,於是可以千方百計地假裝出強大的氣勢,讓本來並不強大的力量,在對方麵前顯現出非常強大的聲威氣勢。
四、虛張聲勢。此計所造成的聲威氣勢,其實隻是一種虛假的力量。作為一種虛幻的假象,它不會對敵人產生真正的威脅,但足可以起到讓敵人在心理上受到威懾的效果。
五、巧妙偽裝。運用本計策的一方必須偽裝得完整逼真,不露出半點破綻,否則,最後結局最慘的必然是自己。
由此可見,此計推及到具體的軍事運用上,一方麵可以將精銳力量布置到友軍的陣地上,給原本虛弱的友軍人為地製造強大的表麵聲勢;一方麵則可在自己力量尚小之時,借友軍的勢力或借某種因素製造假象,讓自己的陣營看起來強大。也就是說,此計主張善於借助各種外在因素來為自己助勢,從而造成敵人在判斷上的失誤,讓其不敢貿然來戰,並以此從心理上懾服敵人。
而當敵人運用樹上開花之計時,我們應采取如下防範對策加以應對。
一、探明真偽,謹防上當。擺開打的架勢,但並不是要真的打起來,而隻是一種試探。這種較量不僅可以獲得比較全麵的情報資料,而且在不至於冒太大風險的情況下,就可以靈活機動地變換戰略戰術:如果發現對方是虛張聲勢,我們可就勢打下去,讓它苟延殘喘,直到一敗塗地;相反,則可迅疾撤退,不損一兵一卒。
二、離間破勢,逐個擊破。一旦發現敵方同其友軍已經通過互相利用或互相聯合形成一種勢不可擋的威力,應當立即想辦法分化離間他們的關係,然後采用或拉或打、各個擊破的方法,破解對方的聲勢。此時,決不可消極逃跑,更不可死打硬拚。另外,我們在實行離間分化的同時,還可以充分地對形勢中的可借之局加以利用,從而變被動為主動。
三、以牙還牙,將計就計。當敵人用“樹上開花”之計來對付我們,企圖將我們嚇退時,我們應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計就計也來個“樹上開花”,迷惑對方,絕不可消極應戰。這樣,雖然我們搞不清對方的虛實,但也可使對方摸不清我們的虛實,把原來隻有我們恐懼的被動局麵,轉變為兩頭都緊迫的較為主動的情勢。
智慧典例
虞詡增灶惑羌兵
“樹上開花”,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它是一種無中生有之術,借以混淆觀樹者的視聽,或達到施計者的其他目的。
公元115年,羌人進犯武都郡。漢元帝急命虞詡親率三千騎兵日夜兼程,奔赴武都郡救援。虞詡一班人行至離陳倉二十裏處,忽聽密林中一陣鼓響,五千羌兵突然出現在前麵擋住其去路。
虞詡急忙下令掉轉馬頭,回到山腳安營紮寨。羌兵遠遠望見漢軍卸下馬鞍在山坡上歇息,因為不知虛實,沒敢貿然出擊,便匆忙撤退。
虞詡見羌兵退走,忙命將士上馬繼續趕路。這一帶是羌人聚居之地,地勢又很險惡。虞詡率三千騎兵,冒著凜冽的寒風,日行二百餘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