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經絡就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它分布在全身的上下裏外。如果說我們的身體是一座摩天大廈的話,那麼經絡就是隱藏在大廈牆裏的電線網絡,大廈燈火通明與否,全依仗這些電路,一旦電路出現故障,大廈就會陷入黑暗之中。人體也是如此,一旦經絡不通,我們的氣血就不能順利地運送到各個髒腑,身體也會隨之出現問題。我國古代中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就認為經絡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古人從實用的角度給經絡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內屬於髒腑,外布於全身,將各個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體最重要的經絡是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其中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都與腳有關係,同時腳部也是通過這六條經絡聯絡髒腑的。這六大經絡分別是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
它們的循行路線和腳部的主要穴位分別是:
足陽明胃經的循行路線:胃經是人體很長的一條經脈,有兩條主線和四條分支,是人體經絡中分支最多的一條,主要分布在頭麵、胸部、腹部和腿外側靠前的部分。腳部比較常用的保健穴位是內庭和陷穀。內庭在兩腳背上第二和第三趾結合的地方。陷穀穴在腳背上第二、三趾骨結合部前方的凹陷處。
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膀胱經起於內眼角,經眼角向頭頂、頂後、背腰旁側、骶、下肢外側至小趾止。腳部比較常用的保健穴位是昆侖穴,位於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膽經是人體循行線路最長的一條經脈,它從人的外眼角開始,沿著頭部兩側,順著人體的側麵向下,到達腳的小趾和倒數第二個腳趾,幾乎貫穿全身。膽經在腳部的穴位不太常用,在這裏就不予介紹了。
足太陰脾經的循行路線:脾經的循行路線是從大腳趾末端開始,沿大腳趾內側腳背與腳掌的分界線,向上沿內踝前邊,上至小腿內側,然後沿小腿內側骨,與肝經相交,在肝經之前循行,上股內側前邊,進入腹部,再通過腹部與胸部的間隔,沿舌根散布舌下。
腳部比較常用的保健穴位是公孫、太白和隱白穴。公孫穴位於腳內緣,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順著大腳趾根向上捋,凹進去的地方就是。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隱白穴在足大拇指內側趾甲角旁0.1寸。
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線:肝經起於大腳趾內側的指甲緣,向上到腳踝,然後沿著腿的內側向上,在腎經和脾經中間,繞過生殖器,最後到達肋骨邊緣止。腳部的常見保健穴位有太衝穴和行間穴。太衝穴位於足部的背側,大拇指與第二個腳趾的中間。行間穴在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足少陰腎經的循行路線:由足小趾開始,經足心、內踝、下肢內側後麵、腹部,止於胸部。腳部的常見保健穴位有太溪、湧泉和照海。太溪位於腳踝內側,從腳踝內側中央起,往腳趾後方觸摸,在腳踝內側和跟腱之間,有一個大凹陷,這凹陷中間,可感到動脈跳動之處的即是太溪穴。湧泉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照海穴在內踝尖正下方凹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