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陰部瘙癢不用慌,神奇妙招來幫忙(1 / 1)

陰部瘙癢,灼熱,紅腫脹痛,帶下多,黃稠有臭味,嘴裏發幹,頭暈頭脹,心煩不寧,大便幹小便黃。這是肝經濕熱下注。

根據五行中“怒傷肝”的道理,當人生氣,悶在肚子裏得不到發泄時,肝氣會鬱結。本來,肝氣應是四通八達的,當人心情不好時,有“氣”積聚體內,會使肝氣通行的道路被堵,擠塞在一起,久了便化為熱。五行裏肝克脾,脾像一個彈簧,肝是壓在它上麵的木塊,木塊重了,彈簧被壓縮了,也就是脾虛了。脾虛後水濕不能運化,濕與熱抱成一團,對付任督兩脈,導致帶下多,黏稠有味。這些穢濁的東西浸漬陰部,所以發癢疼痛。熱氣向上走,熏蒸頭部,所以暈頭暈腦。熱擾心神,自然心煩不寧。熱還要耗陰液,所以大便幹,小便黃。

瀉肝經濕熱要從穴位和藥物兩方麵入手。

穴位采用蠡溝和中極。蠡溝是肝經的絡穴,能疏泄肝經濕熱,是治陰癢的要穴。它在內腳踝上5寸,小腿脛骨內側麵的中央。中極是任脈的穴位,可以“一穴調四經”,它又是膀胱的募穴,可以“勸導”膀胱把濕熱排出去,跟龍膽瀉肝湯的作用一致,也要從小便排。

操作方法:把2~3根牙簽或火柴棒並在一塊,每天用牙簽尖點刺這兩個穴位3分鍾,注意牙簽尖稍微鈍一些,免得刺破皮膚。點刺的刺激量大些,更容易瀉濕熱。

中藥要用龍膽瀉肝湯,用龍膽草、柴胡、當歸、炒梔子、黃芩、澤瀉、槁本各6克,生地15克,車前子10克,木通、甘草各8克,使濕熱從小便出。現在也有做好的成藥,龍膽瀉肝丸和龍膽瀉肝顆粒,這些更方便。還要配合外洗,用蛇床子、地膚子、魚腥草、黃柏各30克,川椒15克,生貫眾、虎杖、百部、苦參各20克,熬水後,上、下午各洗1次。外用藥不超過5天,就能好轉。而內服湯劑根據症狀加減,堅持服用1周,成藥要2周左右。

對付肝經濕熱下注的方法還有一個:蓮子薏米煮蚌肉。將蓮子去皮去心,薏米洗幹淨,蚌肉切成薄片,放入砂鍋裏,加水,用小火燉1個小時左右即可食用。每天吃一次,7到10天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