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食趣篇(3)(1 / 3)

東坡肉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風光秀美,中外遊客蜂擁而至。人們既愛觀光,又好美食,“東坡肉”便是杭菜之首選了。

蘇東坡不但是有名的文學家、大詩人,還是一位清官。他從政期間,為老百姓做過不少好事。他致力於疏浚西湖,改善了生態環境,給後人留下了一塊遊樂寶地,而且用湖水灌溉農田,解決了不少杭州民眾的吃飯問題。百姓感念蘇東坡的好處,逢年過節送禮挑擔給他。他不好完全拒絕,隻收豬肉,回絕其他禮品。

後來,東坡大人命手下差役將豬肉一概切成方狀,入鍋燜得紅酥香嫩,然後按照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挨家挨戶送肉一份,好讓大家共度新春佳節,與民同樂。杭州城百姓無不爭誇父母官,便把他送來的肉叫做“東坡肉”,以表示愛戴之情。

不久,杭州有家大菜館首先推出了“東坡肉”的招牌攬生意,果然一炮打響。人們爭相前往品嚐紅酥酥、切成方方正正的大塊肉。菜館一天宰殺十頭大肥豬,還供不應求。別的菜館爭相仿效,兜攬顧客。後來同行公議,將“東坡肉”列為杭州名菜之首位。隻是奸佞小人很嫉妒,據說有人為了陷害蘇東坡,便將菜名呈皇上過目,奏曰:蘇軾為官不正,杭民恨他,人人爭食東坡之肉。皇上昏庸又把蘇公謫貶到海南。但杭州人永遠懷念東坡功德。“東坡肉”至今仍享有極高的聲譽。

寧波燒鵝

“寧波燒鵝”是浙江省著名的地方風味菜。大凡去過浙東的人,隻要看到那油光閃閃、鮮嫩香酥的寧波燒鵝,一定會食欲頓開的,欲先嚐為快。寧波燒鵝是選用浙東奉化特產白鵝來製作的。這種鵝形體高大,羽毛美麗,肌肉特別發達。燒製後保持很好的形體,肉色紫紅,肉嫩骨脆。

相傳王羲之曾任會稽(今紹興)內史。當時有個道士養了一群白鵝,他想請王羲之幫他書寫《道德經》,願以白鵝數隻相酬。愛鵝成癖的王羲之很高興地同意了。當他興致勃勃地為道士書寫完畢,得了一籠白鵝而歸時,竟如獲至寶一般。有一次,王羲之到新昌大佛寺看菩薩,山門外的沙灘上有一隻紅嘴赤掌、身子雪白的大鵝,不禁興奮地搓手叫好。陪同他的和尚說這是寺裏養的鵝,可以送給他。臨走時,為了表示感謝,王羲之在沙灘上用掃帚寫了—個很大的“鵝”字,也算留個紀念。

後來和尚發現這個“鵝”字寫得縱如遊龍,橫似舞鳳,筆力雄健非常,便伏在地上,用筆在薄紙上照描下來。又請人把“鵝”字刻在石碑上。

和尚死後,“鵝”字碑又被—個道士搬去,豎在新昌東門外的長沼真君殿裏。

再後,天台國清寺的和尚,又把這石碑上的“鵝”字描下來,重鑿一碑放在寺裏,一直留傳至今,成為一個勝跡。

王羲之愛鵝,他親手創建的紹興蘭亭裏,還專門辟有鵝池,池旁碑上,也多書寫“鵝”字。從此浙東白鵝和王羲之的“鵝”字碑一樣聲名遠揚。

老蚌懷珠

水鄉紹興的“清蒸桂魚”,是江南一大名菜。此菜有趣之處是,魚腹內暗藏味鮮無比的蝦米豬肉圓子。取食時有如顆顆珍珠,故而又有“老蚌懷珠”的雅稱。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就最會做這種名菜。

有一次時值乾隆戊寅冬日,曹雪芹與好友敦敏、於叔度一起歡聚。於叔度做東,用好茶待客之際,特請曹雪芹操刀。曹公也不客套,立刻動起手來。

沒過多少時間,雪芹端上一隻熱氣騰騰的海碗。一掀碗蓋,但見少許黃酒泛在表麵,鮮香之氣撲鼻而來。碗中大魚身上條條花紋,宛如鮮亮的蝦殼;片片嫩筍掩映著,讓客人們一時幾乎認不出是魚了。

於公先用竹筷撥開魚腹,笑著對敦敏說:“看,奧妙還在其中呢!”

敦敏忽見魚腹中燦爛奪目地藏著顆顆明珠,大為讚歎,又不忍下手去吃。還是曹雪芹再三催促之下,敦敏才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夾出一枚送入口中,隻覺鮮美異常,正捉摸它是何物時,於叔度笑著說:“這是江南名菜‘老蚌懷珠’,取桂魚做成。此珠乃蝦仁豬肉丸子,味道如何?”

敦敏放下筷子,連聲叫絕:“到底江南名菜有絕活啊。這一回我算是大開眼界了。”

曹雪芹在旁並不在意地說:‘江南名菜,美不勝收,遠不止此,敦公這回可以相信了吧。”三人一齊大笑起來,飲宴方才進入了高潮。

此後,曹雪芹巧做“老蚌懷珠”的故事傳開了,這種紹興名菜的做法也被民間繼承了下來,“老蚌懷珠”後來成了“清蒸桂魚”的代名詞。

東坡魚

西湖名菜中還有一個“東坡魚”。

傳說蘇東坡在杭州當太守時,與佛印和尚交往很密切,並以詩調整唱和,時人傳為美談。

有一次東坡到寺院走訪佛印。和尚事前已知,專備有清蒸的西湖鮮魚,準備待客。為了和客人開開玩笑,他將魚藏在桌旁的磬裏。蘇東坡最愛吃魚,一進屋子便聞見魚香了。他看看桌旁,佯作歎息。和尚納悶,自然開口詢問。

佛印:“先生何以愁眉不展?”

東坡:“我苦思了一聯‘向陽門第春常在’,苦於下聯難對,敢請賜教一二。”

佛印:“這有何難?可對‘積善人家慶有餘,就是了。”

東坡:“且慢著。我是——向陽門第”

佛印:“我是——積善人家”

東坡:“我是——春—常—在。”

佛印:“我是——慶—有—餘。”

東坡大笑不止,和尚見東坡大笑,沉吟了片刻,猛然省悟。二人撫掌一起說了出來:“磬裏有魚啊!”

東坡要佛印快把佳肴和盤端出。和尚卻說:“吃魚不難,您可得說出這魚的名目方可。”東坡看看魚,脫口而出:“五柳魚,何人不曉啊?”佛印不以為然地說:“您再看看,這長長的魚身是何等白淨?白如書生。這深色的五縷刀痕,不是和五縷長須很相似嗎?”

蘇東坡樂了:“這魚既然酷像東坡,就叫他‘東坡魚’好了。”從此,西湖名肴清蒸五柳魚就改名為“東坡魚”了。

全副鑾駕

江西名菜“全副鑾駕”久負盛名。此菜選用江西吉安雞,去毛清除內髒後,加佐味品醃漬半小時,然後抹上糖色,油炸後再放糖、醋、醬油、香料等,燜製酥爛,用雞肉拚成鑾駕狀,真可謂色香味形,俱為上乘。

在明朝江西吉水縣有個小孩叫解縉,才智過人。他五六歲時出口成章,七歲吟詩“小小青鬆未出欄,枝枝葉葉耐霜寒。如今正好低頭看,他日參天仰麵難”。很受皇帝的賞識,後來成為宰相。

解縉上任後不久,正好是其母六十歲生日,解縉一心想回家為母親祝壽,又怕皇上不準。母親的生日越來越近了,這天解縉向皇上奏稟,哪知皇上一口答應了他的請求,又親賜全副鑾駕,專派一名禦廚前往大辦壽宴。解縉忙跪下謝恩。心想如按皇上旨意全副鑾駕,一路吹吹打打,鳴鑼開道,是很威風。可這樣做正好違背母親為官清廉、正直的教誨。他決定脫掉官服,穿上便服,把官船改成商船,沿途順便私訪百姓疾苦。

等解縉回到家,母親見他商人打扮,徒步走來,奇怪的問兒子:“娘聽說你在京城當了大官,難道這不是真的?”解縉先叩見母親,後說道:“孩兒牢記母親教誨,不敢幹擾地方,再說也好了解民情,故此而為。”

母親聽罷,連聲稱讚:“這才是國家棟梁之才呢!多為百姓著想,多為國家著想娘就更放心了。”

壽誕那天還真熱鬧,親鄰好友都來祝壽。解縉行過大禮,禦廚獻上酒菜。隻見此菜,形狀很怪,大夥兒全都沒見過,免不了暗暗嘀咕,母親開口啟問:“此菜何名?”

“啟稟母親,此菜叫做‘全副鑾駕’。”話音未落,隻見母親嚇得麵如土色,大聲喝道:“大膽畜牲!怎敢擅用皇家鑾駕之名?還不快跪下請罪!”

這時解縉才連忙向母親解釋:“是回鄉前皇上親賜‘全副鑾駕’一副,並令禦廚同行。今日母親壽辰,專請禦廚專製此菜為母親祝壽的,也好讓鄉親們永記皇恩浩蕩。”大夥兒聽了連連點頭。

最後禦廚又將此菜的做法告訴了鄉親們。從那以後,“全副鑾駕”這道菜在江西民間慢慢地流傳開了。

龍女斛珠

“龍女斛珠”是湖南名饌,此菜與元代著名戲劇家尚仲賢有關。

尚仲賢,河北正定人,劇作頗豐。如《柳毅傳書》、《王魁負桂英》、《張生煮海》等,至今一直活躍在我國戲劇舞台上。其中《柳毅傳書》取材於唐傳奇小說李朝威的《柳毅傳》。主要寫龍女遠嫁後備受夫家摧殘和折唐,幸虧過路的書生柳毅曆經艱險去龍宮送信,終於幫助龍女脫離了苦海,二人也產生了真摯愛情的傳奇故事。這段離奇的神話,反映了封建社會是廣大婦女倍受壓抑的苦痛,以及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幸福的理想,所以廣泛流傳民間,倍受人們的喜愛。至今洞庭湖中的君山還有一座“柳毅井”的遺址,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觀光緬懷柳毅和龍女的地方。

“龍女斛珠”用湖南有名的淡水魚金絲鯉為主料,因為它有“龍女”的別稱,再用優質湘蓮喻為珍珠,故而取“龍女斛珠”的文雅菜名。

湖南鯉魚在開春二三月最為肥嫩味鮮,而長江裏的鯉魚最肥嫩數十月份,人們食鯉還有健胃、利水及催乳等功能。而湘蓮更是營養滋補佳品,名冠華夏。

湘蓮

蓮子是我國著名的水生特產。蓮子成熟之後有堅韌的外皮包裹,能讓嫩芽長期處在休眠狀態,生命力驚人。早年在沈陽發掘的地下文物中,竟有五千年前的蓮子;後在湖南的馬王堆漢墓中又找到了二千年前古代蓮子,將它種在池塘裏,又生長出新蓮來了,這實在是一大奇跡。

我國品質最佳的蓮子有湖南安鄉的湘蓮,福建建寧的建蓮,江西鄱陽的白花子蓮,江蘇吳江的青蓮,湖北洪湖的白蓮和漢川汈蓮,它們並稱全國六大名蓮。

湘蓮,顧名思義就是盛產於湘江流域的蓮子。蓮子,從來被推為上乘營養佳品。

湘蓮文化當推至三千多年前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著名愛國詩人屈原,便生長在湘江之濱。他摯愛生養他的這片熱土,無時無刻不竭盡全力,為楚國的繁榮強盛,為楚國人民和家鄉父老能過上好日子而不辭勞苦、嘔心瀝血。他吟唱《招魂》中的詩句“芙蓉始發,雜茭荷些”,自然是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荷花,蓮子,以出汙泥而不染的高潔,更是屈大夫偉大人格的自喻。在愛國詩人的傳世詩辭《離騷》裏,還有多處用荷葉製衣的詩句描寫,甚至為了勸阻楚國君主不要輕信秦國的欺詐而被流放湘江之濱,屈大夫仍念念不忘憂國憂民。

湘蓮的曆史文化可圈可點,其營養價值更值得稱道。它含澱粉百分之六十,其他則為蛋白質、脂肪、胡蘿卜素和無機鹽等,均有益於人體健康、為滋補之佳品。湘蓮生吃,可媲美上等水果。吃起來清脆香甜,滿口生津;又因粒大飽滿、圓潤細膩而招人喜愛。湘蓮還能加以糖果蜜餞和藕粉而持久貯存,供人隨時取食極為方便。湘蓮用來配製菜肴,佳美而又富有獨特的風味。

湘蓮入饌,古已有之。“冰糖湘蓮則是湘菜最著名的代表之一。最早出現的“糖蓮心”就是“冰糖湘蓮”的前身,隻是那時製作比較簡單原始。《紅樓夢》裏記述了元春回賈府省親時,在家宴上吃過一道“蓮葉羹”,後來賈寶玉被父親責打,在養傷時也進食了此物。這大概也是看重蓮子的營養滋補價值。

古代對蓮子食補功效的記載文字不少,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可做代表。這部藥典載:“蓮子,補中養神,益氣力,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後來的營養學家和中醫都認為蓮子性平味甘,健脾胃,潤心肺,還有固精安神,降低血壓等諸多好處。平時多進食一些,肯定有益於人體保健。

湘菜中的後起之秀“冰糖湘蓮”,雖出現於近代,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糖湘蓮”的特色是湯汁清瑩,蓮子粉糯;蓮子白裏透紅,像珍珠一樣浮在湯汁上麵,既美觀,又蓮香誘人。金代有一位文人品嚐過湘蓮美饌後,留下了“口腹累人良可笑,此身便欲老湖湘”的感慨,大約可以代表有幸品嚐美食者的心情吧。

鯉魚跳龍門

“鯉魚跳龍門”是秦菜名饌,享譽中外。

詩仙李白寫過一首《贈崔侍卿》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化凡魚。”後人將功成名就者,喻其為“魚躍龍門”;而名落孫山者,則喻其為“點額而還”。“鯉魚躍龍門”的故事,還另有出處。《三秦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一裏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見春季有黃河鯉魚,自海及諸川來赴之。一歲中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