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條件的鋪銀灰膜驅蚜,效果達80%。藥劑防治,可在有翅蚜遷飛前噴灑殺蟲劑防治蚜蟲。
9.大豆植株生長矮小,葉片黃化並緊簇在一起,根上有粉粒樣小囊腫,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大豆胞囊線蟲病。大豆胞囊線蟲病又稱大豆根線蟲病、萎黃線蟲病,俗稱“火龍秧子冶。
(1)苗期染病病株子葉和真葉變黃,生長停滯或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簇生,節間短縮,開花期延遲,不能結莢或結莢少,葉片黃化。重病株花及嫩莢枯萎,整株葉片由下向上枯黃,似火燒狀。
(2)根係染病被寄生主根一側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宛如麵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長根瘤,由胞囊撐破根皮,根液外滲,因而導致次生土傳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
大豆胞囊線蟲病是大豆胞囊線蟲寄生大豆根部而引起的。該線蟲是一種定居型內寄生線蟲,以2齡幼蟲在土中活動,尋根尖侵入。該線蟲寄生豆科、玄參科170餘種植物,有的雖侵入,但不在根內發育。胞囊線蟲以卵、胚胎卵和少量幼蟲在胞囊內土壤中越冬,有的粘附種子或農具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胞囊角質層厚,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胞囊線蟲自身蠕動距離有限,主要通過農事耕作、田間水流傳播,也可混入未腐熟堆肥或種子而遠距離傳播。蟲卵越冬後,以2齡幼蟲破殼進入土中,從大豆幼苗根係侵入,寄生根的皮層中,以口針吸食,蟲體露其外。雌雄交配後,雄蟲死亡。雌蟲體內形成卵粒,膨大變為胞囊。卵孵化後可再侵染。2齡線蟲隻能侵害幼根。秋季溫度下降,卵不再孵化,以卵在胞囊內越冬。
土壤中線蟲量大,是發病和流行的主要因素。鹽堿土、沙質土發病重。連作田發病重。大豆胞囊線蟲存在生理分化現象,東北豆區以1、3號為主,黃淮海豆區以4、5、7號為主,全國來看3、4號出現頻率最高,分布最廣。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如泗豆11號、豫豆2號、8118、7803等,河南商丘選育的7606,淮陰農科所選育的83-h抗性穩定,科豐2號、3號較耐病,山西興縣灰皮黑豆、五寨黑豆兼抗1、3、4、5四個生理小種。
病田種玉米或水稻後,土中線蟲胞囊量下降30%以上,是行之有效的農業防治措施,因此要做到合理輪作。藥劑防治。
10.大豆植株矮小,根上有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瘤狀節,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大豆根結線蟲病。大豆根結線蟲病主要危害大豆根尖。豆根受線蟲刺激,形成節狀瘤,病瘤大小不等,形狀不一,有的小如米粒,有的形成“根結團冶表麵粗糙,瘤內有線蟲。病株矮小,葉片黃化,嚴重時植株萎蔫枯死,田間成片黃黃綠綠,參差不齊。
大豆根結線蟲病是由南方根結線蟲、花生根結線蟲、北方根結線蟲、爪哇根結線蟲等4種植物寄生線蟲寄生大豆根引起的。大豆根結線蟲以卵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氣溫回升,卵孵化形成1齡幼蟲,蛻1次皮形成2齡幼蟲出殼,從根尖處侵入寄主,頭插入維管束的篩管中吸食,刺激根細胞分裂膨大,幼蟲蛻皮形成豆莢形3齡幼蟲及葫蘆形4齡幼蟲,經最後一次蛻皮性成熟。雌成蟲陰門露出根結產卵,形成卵囊團,隨根結進入土中。大豆根結線蟲通過田間作業以及水流傳播。該蟲營孤雌生殖。南方根結線蟲在大豆上發育速率比在適生寄主上低,在大豆上,繁殖適溫為24~35°一季大豆3~4代,以第1代危害最重。
根結線蟲在土壤內垂直分布可達80厘米深,但80%線蟲在40厘米土層內。連作大豆田發病重。偏酸或中性土壤適線蟲生育。沙質土壤、瘠薄地塊利線蟲病發生。
【防治方法】
與非寄主植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北方根結線蟲分布區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南方根結線蟲分布區宜與花生輪作,不能與玉米、棉花輪作。
因地製宜地選用抗線蟲病品種,同一地區不宜長期使用同一種抗病品種。
藥劑防治。
11.大豆葉片正麵有不規則褪綠斑,相對應的葉片背麵有白色黴層,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大豆霜黴病在葉片上的症狀。大豆霜黴病在我國東北、華北及大豆生長期氣候冷涼地區發生較多,嚴重時引致葉片早落或凋萎、種子黴爛,減產30%~50%。大豆霜黴病主要危害幼苗或成株葉片、莢及豆粒。
(1)幼苗染病帶病種子長出的幼苗能係統發病,子葉未見症狀,從第1對真葉基部現褪綠斑塊,沿主脈、側脈擴展,造成全葉褪綠。
(2)葉片染病全株的葉片均可顯症。花期前後雨多或濕度大,病斑背麵生有灰色黴層,病葉轉黃變褐而幹枯。葉片被再侵染的,出現褪綠小斑點,後變為褐色小點,背麵也生黴層。
(3)豆莢染病外部症狀不明顯,但莢內常見到黃色黴層,即病菌菌絲和卵孢子,受害豆粒發皺無光澤,表麵附一層黃白色粉末狀黴層。
大豆霜黴病是由鞭毛菌亞門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或種子上越冬,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卵孢子隨種子發芽而萌發,產生遊動孢子,從寄主胚軸侵入,進入生長點,向全株蔓延成為係統侵染病害,病苗則成為再侵染源。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力較強的品種,如綏農4號、綏農6號、合豐25號、東農36號、黑農21號、早豐5號、九農2號、九農9號、豐收2號、白花銼等。
提倡輪作,減少初侵染。
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的90%乙磷鋁可溶性粉劑或3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加強田間管理,清除係統侵染的病苗,減少田間侵染源。
發病初期選用殺菌劑噴灑。注意交替使用各類型殺菌劑,以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12.豆莢上有圓形褐色斑或灰白色斑,病斑上有很多小黑點,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大豆輪紋病侵染豆莢可引起這樣的症狀。大豆輪紋病主要危害葉片、葉柄、莖及莢。
(1)葉片染病初生褐色至紅褐色、中央灰褐色圓形病斑,有時可產生不明顯的同心輪紋,上密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2)葉柄染病可引起早期落葉。
(3)莖染病病斑多發生在分枝處,初生近梭形灰褐色18病斑,擴大幹燥後變為灰白色,上生很多小黑點。
(4)莢染病產生近圓形病斑,初為褐色,幹燥後變成灰白色,病斑上密生黑色小點。
大豆輪紋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後借風雨進行傳播危害。東北6月發病,常造成植株下部葉片穿孔或早期落葉,7月以後病勢趨緩。大豆開花後危害莢柄和豆莢。
【防治方法】
選用較抗病的品種,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秋收後及時清除病株殘體,翻土滅茬,可減輕發病。
13.大豆莖稈上有褐色或白色病斑,病斑上有豎行排列整齊的小黑點,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大豆莖黑點病。大豆莖黑點病主要危害莖、莢。
(1)莖部染病初生褐色或灰白色病斑,後期病部有縱行排列的小黑點。
(2)豆莢染病初生近圓形褐色斑,後變灰白色幹枯而死,其上也生小黑點。剝開病莢,裏層有白色菌絲,豆粒表麵密生灰白色菌絲,豆粒呈蒼白色萎縮,失去發芽能力。
大豆莖黑點病是由大豆擬莖點黴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以休眠菌絲體在大豆或其他寄主殘體內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器,初夏產生子囊殼。病菌侵入寄主後,隻在侵染點處直徑2厘米範圍內生長,待寄主衰老時才逐漸擴展。多數染病的種子是在黃莢期受侵染引起的。
結莢至成熟期氣溫高20°持續時間長利其傳播,造成種子染病,感染病毒或缺鉀可加速種子腐爛。成熟期濕度大、延遲收獲,也使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收獲後及時耕翻。適時播種,及時收割。必要時進行種子消毒,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40%拌種雙粉劑拌種。
14.大豆田有一種體為黃綠色,上有黃色小突起,蟲體很大,體長可達8~9厘米,這是什麼害蟲?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從蟲體顏色和大小來看,這是豆天蛾的老熟幼蟲。豆天蛾分布我國除西藏以外的其他各省(區),主要危害豇豆、大豆等豆科作物。幼蟲食葉,嚴重時將全株葉片吃光,不能結莢。
(1)成蟲體長40~45毫米,翅展100~120毫米。體、翅黃褐色,頭及胸部有較細的暗褐色背線,腹部背麵各節後緣有棕黑色橫紋。
(2)卵橢圓形,2~3毫米,初產時黃白色,後轉褐色。
(3)老熟幼蟲體長約90毫米,黃綠色,體表密生黃色小突起。胸足橙褐色。腹部兩側各有7條向背後傾斜的黃白色條紋,臀背具尾角1個。
(4)蛹長約50毫米,寬18毫米,紅褐色。頭部口器明顯突出,略呈鉤狀,喙與蛹體緊貼,末端露出。
豆天蛾在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1年發生1代,湖北為2代,均以老熟幼蟲在9~12厘米土層越冬。翌春移動至表土層化蛹。1代發生區,一般在6月中旬化蛹,7月上旬為羽化盛期,7月中下旬~8月上旬為成蟲產卵盛期,7月下旬~8月下旬為幼蟲發生盛期,9月上旬幼蟲老熟入土越冬。2代發生區,5月上中旬化蛹和羽化,第1代幼蟲發生5月下旬~7月上旬,第2代幼蟲發生7月下旬~9月上旬。全年以8月中下旬危害最烈,9月中旬後老熟幼蟲入土越冬。成蟲飛翔力很強,但趨光性不強,喜在空曠而生長茂密的豆田產卵,一般散產第3~4片豆葉背麵,每葉產卵1粒或多粒。幼蟲共5齡,幼蟲4齡前白天多藏葉背,夜間取食(陰天則全日取食),4~5齡幼蟲白天多在豆稈枝莖上危害,並常轉株危害。
【防治方法】3齡前幼蟲期噴藥處理,選用藥液均勻噴霧,每畝噴50~60千克。
15.豆莢上有一明顯小孔,豆粒被啃得殘缺不全,蟲子顏色紅色,這是什麼害蟲?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大豆食心蟲。大豆食心蟲分布幾乎遍布全國,主要危害菜用大豆(毛豆、青大豆)、野生豌豆。大豆食心蟲主要以幼蟲蛀莢食害豆粒,影響大豆產量和商品價值。
蟲在2~8厘米表土層內結繭越冬。翌年7月下旬越冬幼蟲破繭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結繭化蛹。成蟲8月羽化,產卵嫩莢上。卵期7天左右。幼蟲孵化後即蛀入豆莢內食害豆粒,可在莢內生活20~30天,至豆莢成熟時脫莢入土、結繭越冬。
【防治方法】
此蟲食性單一,飛翔力弱,可采取遠距離輪作,在距前一年大豆田1000米以外的地塊種植,可顯著降低當年的蛀莢率。
藥劑防治可在卵高峰後3~5天進行,噴灑廣譜性殺蟲劑1種,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16.大豆苗期根莖部腫大,植株鐵鏽色且矮化,莖稈中空,有蟲子,這是什麼害蟲?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豆稈黑潛蠅危害苗期大豆可引起上述危害狀。豆稈黑潛蠅分布北起吉林,南抵台灣,主要危害四季豆、豇豆、毛豆(青大豆)等豆科蔬菜及大豆、赤豆、綠豆等豆科作物。
豆稈黑潛蠅以幼蟲鑽蛀危害,造成莖稈中空,植株因水分和養分輸送受阻而逐漸枯死。苗期受害,因水分和養分輸送受阻,有機養料累積,刺激細胞增生,形成根莖部腫大,全株鐵鏽色,比健株顯著矮化,重者莖中空、葉脫落,甚至死亡。後期受害,花、莢、葉過早脫落,千粒重降低而減產。
(1)成蟲為小型蠅,體長2.5毫米左右,體色黑亮,腹部有藍綠色光澤,複眼暗紅色。
(2)卵長橢圓形,0.31~0.35毫米,乳白色,稍透明。
(3)幼蟲3齡幼蟲體長約3.3毫米,額突起或僅稍隆起,口鉤每顎具1端齒,端齒尖銳,具側骨,下口骨後方中部骨化較淺,前氣門短小,指形,具8~9個開孔,排成2行,後氣門棕黑色,燭台形,具6~8個開孔,沿邊緣排列,中部有幾個黑色骨化尖突,體乳白色。
(4)蛹長筒形,長2.5~2.8毫米,黃棕色,前、後氣門明顯突出,前氣門短,向兩側伸出,後氣門燭台狀,中部有幾個黑色尖突。
豆稈黑潛蠅在山東1年發生5代,以蛹在寄主根茬和秸稈中越冬。翌年6月中下旬羽化、產卵。各代幼蟲盛發期:1代7月上旬;2代7月末8月初;3代8月下旬;4~5代在9月上中旬重疊發生。成蟲飛翔力、趨化性均較弱。卵單粒散產葉背近基部主脈附近表皮下,以中部葉片著卵多。幼蟲孵化後即在葉內蛀食,形成1條極小而彎曲稍透明的隧道,沿主脈再經小葉柄、葉柄和分枝直達主莖,蛀食髓部和木質部。幼蟲老熟後,在莖壁上咬一羽化孔,而後在孔口附近化蛹。
【防治方法】
及時處理秸稈和根茬,減少越冬蟲源。
藥劑防治可采用下列藥液噴霧。苗期是防治重點。
17.大豆根腐爛,有許多白色蛆樣的蟲子,這是什麼害蟲?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按照危害狀和蟲體顏色分析,這很可能是豆根蛇潛蠅。豆根蛇潛蠅別名大豆根潛蠅、大豆根蛇潛蠅、大豆根蛆,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東、河北等地,主要危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蟲危害主根莖韌皮部,阻礙大豆水分及養料的輸送,致根部腫脹或根皮腐爛,受害株矮小、莖細、葉枝黃、爛根,嚴重時造成死苗,降低產量和品質。
(1)成蟲體長2.2~2.4毫米,黑色,複眼暗黑褐色。翅透明,略帶紫色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