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高濕或旱濕交替有利發病。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地塊發病重。連作花生田易發病。

【防治方法】

精選種子,選飽滿無病、沒有黴變的種子。實行2~3年輪作。

加強田間管理。播種不宜過深。不施未腐熟有機肥。雨後及時排除積水。

用種子重量0.2%~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或藥液浸種,也可用種子重量0.5%~0.8%的25%菲醌粉劑或0.2%的50%福美雙粉劑拌種。

7.花生葉片枯黃,莖基部表皮脫落呈軟腐狀,病部可見白色絲狀菌絲並蔓延至四周地麵,其中有白色或黃褐色油菜籽狀菌核,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花生白絹病。花生白絹病主要危害花生莖部、果柄及莢果。

(1)莖部染病發病初期葉片枯黃,晴天葉片閉合,陰天尚能展開,莖基部組織呈軟腐狀,表皮脫落,嚴重的整株枯死。土壤濕度大時可見白色絹絲狀菌絲覆蓋病部和四周地麵,後產生油菜籽狀白色小菌核,最後變黃土色至黑褐色。

(2)根莖部組織染病呈纖維狀,終致植株幹枯而死。

花生白絹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大部分分布在1~2厘米的表土層中。翌年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從植株根莖基部的表皮或傷口侵入,也可侵入莢果。種子也可帶菌。病菌在田間靠流水或昆蟲傳播蔓延。

高溫、高濕、土壤黏重、排水不良、低窪地及多雨年份易發病。雨後馬上轉晴,病株迅速枯萎死亡。連作地、播種早的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收獲後及時清除病殘體並深翻。與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漚製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改善土壤通透條件。春花生適當晚播,苗期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選用無病種子,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發病後用50%拌種雙粉劑1千克混合細幹土15千克製成藥土蓋病穴,每穴用藥土75克。

發病初期選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50%腐黴利可濕性粉劑、20%甲基立枯磷乳油之一的1000~1500倍液,每株噴淋藥液100~200毫升。

8.花生葉片上沿大的葉脈有圓形黑褐色小斑,病斑周圍有褪綠暈圈,有的邊緣可見網紋狀,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從症狀上看,這可能是花生網斑病。花生網斑病又稱褐紋病、雲紋斑病,常在花期發病。葉片受害後,先沿主脈產生圓形至不規則形的黑褐色小斑,病斑周圍有褪綠暈圈,後在葉片正麵出現邊緣呈網紋狀的不規則形褐色斑,且病部可見栗褐色小點。陰雨連綿時葉麵病斑較大,近圓形,黑褐色。葉背病斑不明顯,淡褐色,重者病斑融合。幹燥條件下病斑易破裂穿孔。生產上該病常與褐斑病、黑斑病混合發生,造成嚴重落葉。

花生網斑病是由花生莖點黴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從分生孢子器中釋放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分生孢子產生芽管穿透表皮侵入,菌絲在表皮下呈網狀蔓延,毒害鄰近細胞,引起大量細胞死亡,形成網狀壞死斑。病組織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

連陰雨天有利病害發生和流行。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如群育101、P12、魯花9號、魯花13號、魯花11號、魯花14號、魯花15號等。與非豆科作物輪作1~2年。收獲後及時清除病殘體,並深翻。發病初期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0~15天1次,連噴2~3次。

9.花生植株矮小,葉片變黃,根腐爛無側根,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從症狀表現看,這是花生感染了花生根腐病。花生根腐病在花生各生長期均可發病。

(1)種子染病造成爛種。

(2)幼苗受害主根變褐,植株枯萎。

(3)成株受害主根根頸上出現凹陷長條形褐色病斑,根端呈濕腐狀,皮層變褐腐爛,易脫離脫落,無側根或極少,形似鼠尾。潮濕時根頸部生不定根。病株地上部矮小,生長不良,葉片變黃,開花結果少,且多為秕果。

花生根腐病是由尖孢鐮孢、粉紅鐮孢、三線鐮孢、串珠鐮孢等鐮刀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病殘體上和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雨水、農事操作傳播,從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病株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

苗期多陰雨、濕度大時發病重。連作田、土層淺、沙土地易發病。

【防治方法】

實行輪作,輕病田隔年輪作,重病田輪作3~5年。深耕改土,增施有機肥,合理排灌增強抗病力。嚴格選種,淘汰病弱種子,用種子重量1%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必要時用根腐靈300倍液噴灑或灌根。

10.花生植株嚴重矮化,節間很短,分枝叢生,葉片變厚,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從植株症狀看,這是感染了花生叢枝病。花生叢枝病是整株係統侵染性病害。病株枝葉叢生,節間短縮,嚴重矮化,多為健株株高的1/2。病株葉片變小變厚,色深質脆,腋芽大量萌發,正常葉片逐漸變黃脫落,僅剩叢生的枝條,子房柄(果針)不能入土或入土很淺或向上彎曲成秤鉤狀,根部萎縮,莢果很少或不結實。河南、海南、廣東、福建、台灣均有發生。

花生叢枝病是由類菌原體引起的係統性病害。該病由小綠葉蟬傳播,成蟲和若蟲均能終身傳毒,豆蚜和種子不傳毒。幹旱年份,葉蟬大發生時發病重。

【防治方法】

種植抗(耐)病品種,如粵油551-116。適時播種,春花生適時早播,秋花生適時晚播。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抗病力。

鏟除田間豆科雜草。

發病初期及時拔除病苗,及時防治葉蟬,可減輕病害發生。

11.花生下部葉片上有許多淡紅色突起斑,表皮破裂後露出紅褐色粉,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從植株症狀看,這是花生鏽病。花生鏽病主要侵染葉片。

(1)葉片染病初在葉片正麵或背麵出現針尖大小淡黃色病斑,後擴大為淡紅色突起斑,表皮破裂後露出紅褐色粉末狀物,即病菌夏孢子。下部葉片先發病,漸向上擴展。葉上密生夏孢子堆後,很快變黃幹枯,似火燒狀。

(2)葉柄、托葉、莖、果柄和果殼染病夏孢子堆與葉上相似,橢圓形,但果殼上數量較少。

花生鏽病是由落花生柄鏽菌引起的。該病在廣東、海南等四季種植花生的地區輾轉危害,在自生苗上越冬,翌年危害春花生。北方花生鏽病初侵染來源尚不清楚。夏孢子借風雨形成再侵染。

春花生早播發病輕,秋花生早播則發病重。施氮過多,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排水條件差,發病重。水田花生較旱田病重。高溫、高濕、溫差大利病害蔓延。

【防治方法】

選種抗(耐)病品種,如粵油22、粵油551、汕油3號、恩花1號、紅梅早、戰鬥2號、中花17等。

因地製宜調節播期。合理密植。及時中耕除草。改大畦為小畦,挖好排水溝,降低田間濕度。增施磷、鉀肥。

清潔田園,及時清除病蔓及自生苗。

藥劑防治,可在發病初期選用下列殺菌劑噴灑,防止病害蔓延。

12.花生葉片有圓形或不規則的病斑,病斑周圍有亮黃色暈圈,病斑上有灰褐色粉狀黴層,這是什麼病害?如何防治?

【發生與危害】這是花生褐斑病危害引起的葉片症狀。花生褐斑病又稱花生早斑病,主要危害花生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