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5.數字·數學·哲學(代後記)(1 / 1)

戲迷一般並不關心數字、數學和哲學。聽戲嘛,無非就為了過癮。一過了癮,也就萬事大吉,再不管其他。

對此我不否認,當年我也有過這個階段。但是,一旦自己的年紀稍大,一旦閱曆也稍微增多,就會忍不住在看戲後在心裏加以咀嚼。這種咀嚼引起的神往,時常能勝過看戲時的喝采。尤其是在昔日聽過若幹好戲之後,興許您就輕易不肯再進劇場而喜歡獨自回憶,或與同道者一起把玩。您此際追求的,乃是爭取引發一些世事滄桑之感。這種境界才是戲迷高級而難得的享受。

數字,大約在這時就會悄悄“冒”出來。第一個數字可能就是“三”。三笑,三小,三拉,三公堂一“三”這,“三”那,直到“三”無窮。發現了“三”,就免不了要解開“三”的奧秘。但“三”頗龐雜,往往還不在同一個門類和層次上,這讓戲迷隻能解開一部分“三”的謎底,同時又帶著另一些懸念重新投入欣賞。“三”完了可能就是“萬”,京劇“謎的世界”讓你心醉。最往後,就應該是京劇的“一”了一一你會問“京劇,你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可能捫心自問一輩子,也沒能得出答案。

數學一般指趣味數學,也經常隨之伴生。演戲的一般規律是“少?多?少”,那麼從“少”到“多”自然是加法,從“多”到“少”自然是減法。有沒有乘法和除法呢?我尋思過這個問題,於是在本書中給您寫了一連串。我是有意生發,也許其中有幾篇顯得生硬。

看戲會有間斷,再愛看戲的人也不會總看戲。人生也是一個比較長的曆程。說不定什麼時候,您就會進入一種與以往的人生本色頗有“距離”的狀態。作為大多數人,一般不會直接遇到哲學——尤其是大學課堂和講義上的那種哲學。但是,您隻要進入中年,隻要稍微遇到過挫折或者富於哲理意味的事情,如果您又是一位生活態度比較認真的人,那麼,您就不能不調動自己的全部生活和藝術的積累,從人生哲理的高度俯瞰自己(或他人——從劇中人直到身邊的人和曆史上的人)的一生。這其中當然也包括自己看過的京劇。這時,京劇的某些片段再難引起您的喝采,您要尋找的是京劇的背後——那裏有沒有值得尋味的人生啟迪?這時,往往過去看過的那些好戲就足以成為引發啟迪的基礎,您已經失去當年追逐著觀看某角的某出新戲的興致了。如果您能乘機多看一點哲學書,或者跟搞哲學的人多聊聊,興許倒能幫助您從一個新角度認識和改造京劇。

我是個以京劇研究為職業的人,所以我習慣從自己的立腳點看問題。但僅僅這樣做是不夠的,因為寫出來的東西畢竟是要給“外人”看的。這裏的“外人”還不僅限於一般的“京劇愛好者”,還應當包括對京劇並不“愛好”的其他職業的人,比如那些有貢獻的數學家和哲學家。最近幾年,我算是剛剛開了點竅,因為我承認是數學家的哲學家對人類的貢獻要遠比京劇伶人為大。所以我每當寫不下去的時候,為了追求“換換手氣”,也就不時會找幾本華羅庚、楊振寧的書來讀。當然,我不是讀他們的專著,隻是讀一些他們的隨感。在閱讀中,我留意不去“注意”他們的文筆,而是努力“洞查”他們的心曲。他們都是幹大事業的,他們想的是人類最基本的問題,他們直接和古人“通氣兒”,同時又開啟未來。他們偶然會涉及到文藝,有時也會很偶然、很偶然提一下京劇——於是,我就特別注意文藝(乃至於京劇)在他們心目中是什麼位置。我發現,每次這樣涉獵一番之後,“手氣”果然變了,變得開始和時代“合拍”——常常就再不“以京劇為中心”了,而把這些成功者的認識放在時代的中心,我們的京劇和我們的認識就隻能“圍繞他們”而存在了。這樣做,表麵上看,或許是冷淡京劇;其實不然,它客觀再現了我們這個世界的本來麵貌,以及京劇在其中應有的位置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