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烈一如既往的早起,打開窗,外麵的月亮還沒有落下。早上的空氣還很涼,叔孫烈深吸了一口氣,想讓自己清楚些。他還在想這昨晚得到的消息,蘇連城死了。幾乎在同一時間,自己手下的勢力就將蘇家遍及荊南的大部分產業接收過來,這讓叔孫烈很是高興。
近年來,荊南帝國連逢大旱,雖說朝廷下撥銀款已經度過了危機,但國庫已經是入不敷出了。這讓叔孫烈很是頭疼,蘇家的倒台,無疑幫助其解決了燃眉之急。
叔孫烈的早餐很簡單,小碗清粥加上幾樣爽口的小菜就解決問題了,比朝中重的一些大臣吃的還普通。但就是這普普通通的飯菜,叔孫烈每次都吃的一幹二淨,絕無剩餘。
用完早膳,叔孫烈讓旁邊的宦官幫他穿上朝服,就準備上朝了。走過重重殿宇,回想起自己登基以來的種種,叔孫烈都會忍不住生出一絲倦意。
武烈帝,叔孫烈,十七歲繼位,年號元初。當時太祖皇帝叔孫康剛剛駕崩,又逢帝國草創,剛剛得到統一的荊州大陸隱隱又起紛亂之象。叔孫康在世時,為了統一的需求,恩威並施之下,將不少軍閥都注冊封了爵位,納為己用。天虞一戰,雖然叔孫氏得勝,但四十萬大軍毀於一旦,可以說已經元氣大傷了。叔孫康一死,國內竟又呈現出諸侯林立之象可以說,交給叔孫烈的,不夠是一個爛攤子。朝中大臣多又欺主年少,有些甚至直接無視叔孫烈的命令,朝會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可以說,當時叔孫烈的旨意別說號令全國了,出關元城都費勁,甚至有的時候,連皇宮都出不了。
當時朝廷上下可謂內憂外患,外有軍閥傭兵自重,內有朝臣犯上作亂。叔孫烈麵對這種局麵,一點辦法也沒有,可以說他不是不是不想改變這樣的局麵,隻是自己沒有這個實力罷了。
就在叔孫烈一籌莫展之際,有兩個人來到了叔孫烈的麵前。一個是右軍都尉宗正宣義,說起宗正宣義,這個人可以說為荊南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天虞平原一戰後,叔孫家全部精銳毀於一旦,優秀將領也都命喪於此。宗正宣義雖然也是跟叔孫康起兵的將領之一,但才能表現一直平平,所以叔孫康並不怎麼待見他,天虞一戰隻是讓他在後方擔任守備工作,立國後也就給了他一個右軍都尉的職務而已。
可叔孫烈繼位後才發現,老子給自己留下來的將領不是殘就是病裏,手上能用的,官位最高的,居然就是這個宗正宣義了。叔孫烈才十七歲,也沒怎麼上過戰場,而且臨時選拔人才也來不及應對如此亂局了。於是叔孫烈隻好將手裏的兵權交給了宗正宣義,讓其應對各地諸侯。
可令人吃驚的是,宗正宣義用手中僅有的老弱殘兵,居然打退了幾次諸侯的進攻,最危險的一次,有一路諸侯已經打到關元城下了,城池被圍困數月,居然硬生生給他守住了。也許是叔孫康身邊能人太多,宗正宣義沒有發揮的空間,也許是此人故意藏拙,但反正他幫助叔孫烈度過了帝國最艱難的時刻。
而且在他的整頓下,帝國的武備漸趨好轉。終於荊元初六年,叔孫烈下發征討詔書,命令各地諸侯來朝,不來朝著,一律以叛逆論處,必將討伐。很顯然沒有幾個諸侯願意去,而且叔孫烈也沒怎麼指望他們來。
元初八年,叔孫烈授宗正宣義撫遠將軍、太尉職,號令三軍,帶兵平平定各路諸侯。而宗正宣義也不負叔孫烈之托,於元初十一年,徹底擊潰了所有諸侯。當他得勝還朝時,叔孫烈率群臣親自於關元城外十裏初迎接。
“國之幸哉,朕之幸哉,有宗政將軍!”叔孫烈說完這句話,親自將一件蟒袍披在了總政宣義身上,並冊封其為大將軍,鎮國公。
勝極而衰,萬物皆如此,宗正宣義坐擁帝國兵權,官職上已到人臣可有至極致,在上一步,那就要稱帝登機了。叔孫烈表麵上不說,心裏還是很不高興的,總而言之如芒在背。但明著下手除掉宗正宣義,是不可能的,搞不好真把他*反了,那自己的皇位必然不保。
其實,叔孫烈也知道,宗正宣義沒有造反的意思。但這樣一個人物的存在,無論反不反,都對他構成了威脅。所以在元初十六年的某個晚上,叔孫烈派人暗地裏找到了宗正宣義。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你是陛下的人吧,為何深夜前來。”宗正宣義似乎預料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