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人際交往與心理學(2)(1 / 2)

2. 誠信原則

“誠”是人際交往的根本,自古以來一向受到人們的崇尚。以誠待人,才會贏得別人的真誠相待。世故圓滑、爾虞我詐,永遠不會有真誠的朋友。

不要輕易作出許諾,一旦作出了,就應認真履行。倘若言而無信,不僅得不到真正的友誼,還可能眾叛親離。

3. 寬以待人原則

交往中,不可嚴以對人、寬以對己,這樣有悖公平,隻會導致對方反感。隻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方能贏得對方敬重。

4. 距離美原則

人際交往中,雙方要保持適度的距離,不要過於親近。人際關係本質上是人際心理關係,而每個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自衛距離,過於親近會引起對方的不安全感,影響雙方關係。

5. 自尊自愛原則

人際交往中要自尊自愛,不要熱衷於接受他人的饋贈。好朋友誠心誠意地相互贈送一些小禮物,利於聯絡感情、增進友誼,是很正常的。可對於交往不深的人的禮物,尤其是異性間的饋贈最好謝絕,不可來者不拒,否則可能受製於人。

6. 虛心原則

要虛心聽取真正朋友的忠告,不要諱疾忌醫。你也可以在充分尊重對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見解供其參考,不要遇事好為人師。

7. 大度原則

再好的朋友之間也難免會產生一些小誤會,這種情況下要設身處地多替對方考慮。即使錯在對方,也不要不依不饒,應該大度地諒解對方,這樣才能有持久的友誼。

8. 戒驕戒躁原則

人際交往要戒驕戒躁。即使你的身份地位發生了變化,高於對方,也不能擺出一副了不起的架勢,對老朋友尤其忌諱。

人際交往的心理需要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指出:“人類有五大類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看上去,這裏似乎沒有交往需要的位置。可仔細想想,哪一種需要離得開人際交往呢?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涉及物質資料(如食物、住房)的取得,離不開人際關係;生理需要中性的需要涉及男性女性的交往;安全感也離不開他人,恐懼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企盼同類群體幫助的傾向;個體的歸屬就是個體對另一個體或群體的某種依屬關係,這種關係隻能是交往的產物;愛的感情——不論是愛誰或被誰愛——同樣是與人交往的產物;對他人的尊重隻能在交往中產生,自尊也不可能在人際交往之外形成;自我實現無非是個人潛能的發揮和事業的成功,而發揮和成功的舞台是人類社會。

上述每一種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人際交往,交往活動伴隨人的一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缺乏或被剝奪了正常的交往活動,個體就會出現消極情緒反應和心理紊亂,久之便導致身心疾病。因此,人際交往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際交往的心理需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麵:本能、自我肯定和合群的需要。

1. 本能

心理學家認為,人際交往心理需要的是在個體發展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是一種通過遺傳直接傳遞給後代的本能。這恐怕得從人類的祖先古猿說起,他們個體自我保護能力很低,在危機四伏的自然界中,必須采取集體行動,依靠大家的力量來抵禦外敵的侵害、保持種群的繁衍。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古猿逐漸形成了群居習性,並遺傳給後代。

研究表明,人類個體早期的社會性交往是以後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個性發展的基礎。人類個體最早形成的社會性交往是嬰兒和母親的交往。嬰兒一出生就需要周圍環境為其提供溫暖、食物和安全,以保證其健康成長,通常母親能為其提供這些需要,於是嬰兒與母親進行了積極交往和情感聯係。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嬰兒通過和母親的積極交往,學會和形成了團結、同情、關心、幫助他人、與人分享、合作、謙讓、尊敬長輩、文明禮貌等大量的社會行為規範和許多良好的社會行為;也習得了最初的社會交往技能,如學會了如何參與交往、發動交往、維持交往和解決交往中的衝突和矛盾等;並積累了社會交往經驗。因此可以說,母嬰關係是諸多其他社會關係形成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嬰兒以後人際關係的形成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