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強者從逆境中找回自信(1 / 1)

弱者在自卑中迷失自己

有一名中文係的學生,苦心撰寫了一篇小說,請一位著名的作家點評。可是這位作家正患眼疾,於是學生便將作品讀給作家聽。

讀到最後一個字,學生停頓下來。作家問:“結束了嗎?”聽語氣似乎意猶未盡,渴望下文。這一問,煽起了學生無比激情,他立刻靈感噴發,馬上回答說:“沒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構思敘述下去。

到達一個段落後,作家又似乎難以割舍地問:“結束了嗎?”

小說一定勾魂攝魄,叫人欲罷不能!學生更興奮,更激昂,更富於創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續,接續……最後,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打斷了學生的思緒。

電話找作家有急事。作家匆匆準備出門。

“那麼,沒讀完的小說呢?”學生問。

作家回答:“其實你的小說早該收筆,在我第一次問你是否結束的時候,就應該結束。何必畫蛇添足?該停則止,看來,你還沒能把握情節脈絡,尤其是,缺少決斷。”

看來,決斷是當作家的根本,否則綿延逶迤,拖泥帶水,如何打動讀者?學生追悔莫及,自認性格過於受外界左右,作品難以把握,恐不是當作家的料,於是就放棄了寫作。

多年以後,這名年輕人遇到另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羞愧地談及那段往事。誰知這位作家驚呼:“你的反應如此迅捷,思維如此敏銳,編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強盛,這些正是成為作家的天賦呀!假如能正確運用,你的作品一定脫穎而出。”

大多數人都很相信權威,其實這是個誤區,因為權威的並不一定是正確的。在很多時候,正是由於輕信權威而束縛了我們的發展。不要輕易相信權威,要相信的是自己。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所突破,才能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一位畫家把自己的一幅佳作,送到畫廊裏展出,他別出心裁地放了一支筆,並附言:“觀賞者如果認為這畫有欠佳之處,請在畫上做上記號。”結果畫麵上標滿了記號,幾乎沒有一處不被指責。過了幾日,這位畫家又畫了一張同樣的畫拿去展出,不過這次附言與上次不同,他請每位觀賞者將他們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當他再取回畫時,看到畫麵又被塗滿了記號,原先被指責的地方,卻都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這位畫家不受他人的操縱,充滿了自信。正像林潤翰先生所言,他“自信而不自滿,善聽意見卻不被其所左右,執著卻不偏執”。

上麵兩個故事裏的主人公,他們的所作所為,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兩種不同的心態和兩種不同的結果。前者是失敗的思維方式,自卑的心態,必然會產生可悲的結果。後者是成功的思維方式,充滿自信的心態,必然會產生成功的結果。

前者過高地估計他人,而過低地低估自己,遇事認識不到自己擁有無限的能力和可能性。越是這樣,越是跳不出自己的思維模式;越是跳不出自己的思維模式,又越覺得自己不行;覺得自己不行,就必然要依賴他人,受他人的操縱。如此這樣,每失敗一次,自信心會受到一次傷害,久而久之,一切就會按照別人的意見行事,一切就會讓別人來操縱,可悲的事就會接踵而來。後者因為用正確的觀點評價別人和看待自己,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迷失自己,受他人操縱。

畫展裏的這種情況,我們會在現實生活裏常常碰到,同樣的事,同樣的人,常常會出現不同的待遇,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仔細想想,這也並不奇怪,因為人世間每一個人的眼光各不相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也不盡一樣。所以遇事要用正確的思維方式,不要完全相信你聽到的看到的一切,也不要因為他人的批評、鄙視而輕視自己,產生自卑感。

愛迪生曾經試用過1200種不同的材料做白熾燈泡的燈絲,都沒有成功。有人批評他:“你已經失敗了1200次了。”可是愛迪生不這麼認為,他充滿自信地說:“我的成功就在於發現了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

如果我們遇事都能這樣想,采用這種積極的思維方式,哪裏還會有煩惱,哪裏還會有自卑感?人的自卑感的存在和產生,並不是由於自己在能力或知識上不如人,而是由於自己有不如人的心態和感覺。為什麼會產生不如人的心態和感覺呢?是因為有些人常常不用自己的“尺度”來判斷和評價自己,而喜歡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說白了,就是喜歡拿自己與他人相比較,尤其喜歡拿別人的優點長處與自己的缺點和短處相比較。原本這些不一樣的東西,是不能進行比較的,越比較,就越會產生自卑。這些簡單、明顯的道理,隻要你相信它,接受它,你就會遇事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態,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由自己去計劃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