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難接近的人“套近乎”
在人際交往中,有些話不能直言,便得拐彎抹角地去講;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搞不清對方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就要投石問路,摸清底細;有時候為了使對方減輕敵意,放鬆警惕,我們便繞彎子,兜圈子,甚至用“顧左右而言他”的迂回戰術,將其套牢。
生活中不少人是“直腸子”,“一根筋”,為人處世“碰倒南牆不回頭”,十頭公牛也拉不回來。這樣的人最該學點迂回術,讓自己的大腦多幾個溝回,腸子多幾個彎彎繞,神經多長些末梢。一言以蔽之:繞幾個圈子保證你能在人情關係中得到最大的實惠。
明代嘉慶年間,“給事官”李樂清正廉潔。有一次他發現科考舞弊,立即寫奏章給皇帝,皇帝對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麵奏,結果把皇帝惹火兒了,以故意揭短罪,傳旨把李樂的嘴巴上貼上封條,並規定誰也不準去揭。封了嘴巴,不能進食,就等於給他定了死罪。這時,旁邊站出一個官員,走到李樂麵前,不分青紅皂白,大聲責罵:“君前多言,罪有應得!”一邊大罵,一邊叭叭地打了李樂兩記耳光,當即把封條打破了。由於他是幫助皇帝責罵李樂,皇帝當然不好怪罪。其實此人是李樂的學生,在這關鍵時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師。如果他不顧情勢,犯顏“直”諫,非但救不了老師,自己怕也難脫連累。
這個方法的使用得真是巧妙至極。李樂不懂得人際之間“潤滑當先”的道理,離自己的學生還差了一大截。要知道我國傳統文化,是很講究繞圈子的。
而當記者的人,最善迂回,最會委婉。遇到“記者”型人物,我們得對他們兜圈子、做“套子”有一定的警惕,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樂意被套住,再去回答問題。
“迂回術”的題中應有之義便是靈活改變做事的線路。遇到辦事不順之時,動動腦筋,打打主意,“迂回而進”,是不可忽視的獲取好感、建立關係的絕妙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