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5章 小事不聰明(1 / 1)

大事不糊塗

人一生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不耍小聰明,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

呂端是北宋的一代名相,北宋開國元勳趙普曾讚揚他:“吾觀呂公奏事,得嘉賞,未嚐喜,遇抑挫,未嚐懼,真台輔之器也!”

當時,宋太宗想任命呂端為宰相,有的人卻貶抑他,說:“呂端為人糊塗。”宋太宗當即反駁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於是,便任命呂端為宰相之職。後人有詩讚曰:“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從此,呂端便成為“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典型。

呂端在事關個人利益的某些問題上確有“糊塗”之處。他為人曠達寬厚,有 器量,對職務上的升遷不介意,雖多次被貶,但從不計較,並且“得嘉賞未嚐喜,遇抑挫未嚐懼,亦不形於言”。他對流言蜚語不記懷,經常說:“吾直道而行,無所愧畏,風波之言不足慮也。”他為官40年,兩袖清風,不為親友謀私利,家無儲蓄,他去世後,其子女窮得不能婚嫁,隻好將房屋典當,宋真宗知其事,從國庫裏撥五百萬錢才把其房屋贖回來。他從不因權位顯赫而誌滿意驕,而是比較謙虛謹慎,平易近人。他和寇準同居相位。寇準是治理國家的棟梁人才,但“性剛自任”,不善交往。呂端對此毫不計較,總是處處謙讓。雖然宋太宗很器重呂端,親自手諭:“自今中書事,必經呂端詳酌,乃得聞奏。”但呂端遇事與寇準一起商量,從不專斷。

呂端為相,的確沒有辜負宋太宗的期望。他不慮風波之言,對名位謙讓,不計較小事,但他大事確是不糊塗。在朝奏廷議中,呂端往往在緊要關頭深謀遠慮,頗得太宗讚許。宋太宗得了重病。當時,宋真宗為皇太子,呂端每日都伴隨太子到宋太宗病榻前問安。等到宋太宗病危的時候,宮廷內侍王繼恩嫉恨太子英明,怕太子繼位後對自己不利,就暗地裏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製誥胡旦密謀立楚王元佐為帝。宋太宗死後,李皇後命王繼恩傳召呂端。

呂端知道事情有變,就把王繼恩扣鎖在閣內,命人看守,自己進宮去見李皇後。

當麵回駁皇後,堅持奉真宗即位。皇後說:“皇帝已經駕崩,立嗣要按長幼,這才順應情理,現在該怎麼辦呢?”呂端回答說:“當初,先帝確立太子,就是為了這一天。現在皇上屍骨未寒,怎麼能夠改變先帝意願,議立別人呢?”於是,呂端就奉命太子到福寧宮。

宋真宗即位後,垂簾召見群臣。呂端站在殿下看不清垂簾後麵的皇帝究竟是誰,不肯下拜。為了確認垂簾後的人究竟是誰,他不但請求把簾子卷起來,還登上殿去,親眼察看清楚新皇帝確實是真宗,這才走下殿來,帶領群臣朝拜、呼萬歲。因而受到真宗敬重。

事後,呂端把那夥陰謀廢立的人都趕出朝廷去。將李繼勳派往陳州;貶李昌齡為忠州司馬;將王繼恩降為右監門衛將軍,發往均州安置;把胡旦除名流放到潯州,抄沒他的家產。

如果不是呂端在國家存亡的緊急關頭,明辨是非,行動果決,勢必造成邊境戰亂和皇子爭帝的宮變。呂端所為,不失為“大事不糊塗”之舉。正是呂端在榮辱升遷、利害得失所謂小事上的“糊塗”,才能在關乎國家興衰成敗的大事上“明白”。

矛盾具有多樣性,在矛盾的變換中要用足夠的指揮來權衡利弊和後果。呂端不聰明、大事不糊塗的故事,就是我們理解智愚處理矛盾的範本。

聰明和糊塗是人際關係的範疇裏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藝術,其本身並無優劣之分。隻不過太聰明的人,學點“糊塗學”中的妙處,於己大有裨益。古人雲:“心底無私天地寬。”天地一寬,對於一些瑣碎之事,就不會太認真,苦惱也不來了,怨恨更談不上。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有時也是聰明的一種表現,人貴在集聰明與糊塗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時且糊塗,隨機應變,變而通,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