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9章 遇強示弱(1 / 1)

遇弱示強

在現實社會裏,人固然有先天的強與弱以及後天的強與弱,但因為人有智慧,可以透過學習及經驗的累積,在人性叢林裏巧妙地獲得生存的機會,並進而為自己爭取較豐沛的利益。有一個智慧是值得在人性叢林裏進出行走時參考的,那就是——遇強則弱,遇弱則強!

人不太容易去改變自己條件的強或弱,但卻可以以示強或示弱的方式,為自己爭取有利的位置。

“遇強則示弱”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個有實力的強者,而且他的實力明顯高過於你,那麼你不必為了麵子或意氣而與他爭強,因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摧折對方,但毀了自己的可能性卻很高,因此不妨示弱,好化解對方的戒心。

公元前206年,項羽占有楚魏東部九郡之地,自封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又違背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的前約,改封先入關中的劉邦為漢王,封地有巴蜀和漢中41個縣,國都為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巴蜀之地,是秦朝流放罪犯的偏遠荒涼之地,劉邦心中非常不快。這不僅奪了他的關中王之位,而且等於公開被貶謫了,於是劉邦怨恨項羽言而無信,意欲進攻他。

項羽的謀臣亞父範增早就看透了劉邦的心思,對項羽說:“劉邦被封為蠻夷之地的漢中王,他若願意去,定是圖謀不軌,想獨占一隅,日後伺機反撲,應當立即處死他。他若不肯去,那就是違抗您西楚霸王的命令,是對您公然的藐視,也要立刻殺掉他!”項羽命人將劉邦找來,想試探一下他的態度。劉邦聽說項羽召見,早已猜到其用心,雖然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又不能公然抗命不去,心中盤算著怎樣應對這場智鬥。劉邦來到殿前,恭恭敬敬地伏在地上說:“拜見霸王千歲!”那謙恭的樣子使項羽心中異常受用,立即放鬆了警惕,笑著問道:“沛公,你先入鹹陽,功勞可嘉,我特意加封你為漢中王,代管巴蜀,不知你意下如何?”劉邦聽罷。馬上意識到項羽暗藏殺機,隻要一語有失,便會人頭落地。他沉吟片刻,然後從容地答道:“我好比霸王您胯下的一匹坐騎,何去何從全由您做主。”項羽聞聽此言,既對劉邦的恭維感到自得,又覺得劉邦的話無懈可擊,因此也就沒有了殺他的借口,便讓劉邦下殿去了。

劉邦謝恩退出大殿,急忙回到自己的營地。稍加打點,便依張良之計,偃旗息鼓,人不解甲,馬不停蹄,率軍急匆匆地向巴蜀進發。他決心以巴蜀偏塞之地為依托,招兵買馬,養精蓄銳,待力量充實了,再還三秦,謀取天下。劉邦能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從宏觀和全局著眼,在形勢於己不利時,暫忍一時之忿,以屈待伸,沉著冷靜地等待時機,顯示了驚人的膽識和氣魄。

為了進一步打消項羽的疑慮,便於自己在蜀地休養生息,他又采納了張良之計,把三百多裏棧道全部放火燒毀,作出一副無意東歸的姿態。項羽聞知劉邦率軍已向巴蜀進發,才感到範增所言極是,立即派季布帶三千人馬前去追趕,然而為時已晚。當季布率兵追到棧道口時,劉邦大軍早已無影無蹤,且棧道已毀,季布等人隻能望崖興歎,空手而返。

劉邦後又拜韓信為大將軍,廣納賢才,休兵養士,最終在眾賢士的幫助下,使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自刎烏江,統一天下。

為人處世,不可能處處得誌,實力不強時要示弱,千萬不要硬碰,雞蛋碰石頭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先屈就自己,再積蓄實力以圖厚積薄發,則萬事可成。

“遇弱則示強”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實力比你弱的對手,那麼就要顯露你比他“強”的一麵,這並不是為了讓他來順從你,或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優越感,而是弱者普遍有一種心態,不甘願一直做弱者,因此他會在周圍尋找對手,好證明他也是一個“強者”,你若在弱者麵前也示弱,正好引來對方的殺機,徒增不必要的麻煩與損失。

漢王劉邦派人去遊說九江王英布投降,英布猶豫再三,最後勉強同意了。

英布來拜見劉邦,進門卻發現漢王正坐在椅子上洗腳,對他十分冷淡。英布怒發衝冠,覺得受了羞辱,後悔自己來投靠。

但是,等到他出來,回到住處,發現帳幕、飲食、隨從都與漢王的住所一樣,英布又十分高興了。

開始時,劉邦對英布出乎他人的傲氣,以“遇弱示強”之法,樹立起自己的權威,隨後又出乎意料地重視,是告訴他在這裏能夠得到所追求的東西,使其死心塌地效忠於自己。

示強則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難而退。所以,這裏的示強是防衛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而侵略也必為你帶來損失,若判斷錯誤,碰上一個“遇強示弱”的對手,那你不是要很慘嗎?

當然,人性叢林裏沒有絕對的強與弱,隻有相對的強與弱,也沒有永遠的強與弱,隻有一時的強與弱,因此強者與弱者,最好維持一種平衡、均勢,國與國之間不易做到此點,但人與人之間卻不難做到,隻要你願意,也不論你是弱者或強者,“遇強示弱,遇弱示強”隻是其中一個方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