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本、韓國等已在未成年人中推行“食育”,從小進行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而在我國,這一領域長久以來屬於空白。不懂“吃什麼”、“怎麼吃”,不僅使肥胖、糖尿病等“富貴病”患兒日益增多,而且導致食品安全風險增加。
飲食陋習成為安全隱患
在上海不少中小學門口,每到下午三四點鍾,街頭流動攤販就不約而同地聚集起來。賣羊肉串、魷魚串的,賣烤紅薯、煮玉米的,還有騎著小三輪車賣芝麻糖、米花糖的,四溢的香氣吸引了不少放學的孩子。
“看到這樣的情景,我總是感到著急、擔憂。”上海市食品研究所總工程師馬誌英表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國城市中兒童、青少年的飲食質量有了較大提高,“但許多家長、孩子,並不知道怎樣吃才是健康、安全、合理的。”
調查顯示,目前,上海兒童的體質狀況不容樂觀,兒童肥胖的檢出率已經超過10%,糖尿病、缺鐵性貧血等“富貴病”也日趨低齡化。
孫思敏的兒子今年4歲多,每次上街看到“洋快餐店”,總是拉著母親要買炸薯條。“他很喜歡那些‘洋快餐’的電視廣告以及小禮品,常常吵著要吃,我們也隻能順著他。”孫思敏無奈地說。
專家認為,由於缺乏“食育”,孩子,也包括家長“不懂吃”,存在著許多飲食行為誤區、營養誤區。譬如,用飲料代替白開水,經常食用膨化食品、油炸食品,喜愛色彩鮮亮、形體碩大的瓜果蔬菜,在街頭的無證攤販購買食品。
“就拿流動攤販的烤羊肉串來說,一些孩子放學之後以此充饑。有的家長隻是覺得不衛生,不讓孩子吃,而有的家長則認為‘不幹不淨,吃了沒病’。”馬誌英分析說,事實上,串羊肉用的鋼絲、鉛絲都含有鉛,而鉛毒極易損傷兒童的大腦,歐美國家已把鉛毒視作兒童智能發育的“第一殺手”。
上海的一項食品安全知識調查顯示,在4000多名受訪學生中,食源性疾病的預防、傳播途徑、食物中毒症狀等知識的知曉率僅為50%;少年兒童不宜食用哪些食品等知識的知曉率僅為10%;半數以上的學生的調查得分低於60分。
專家疾呼:“食品安全從娃娃抓起”
在近日舉行的上海水產大學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中心主任王錫昌教授提出,應當盡快讓“食育”走入中小學課堂,成為與德、智、體、美、勞並列的一類教育。
所謂的“食育”,也就是飲食行為教育,其基本目標是通過食物、飲食及相關教育,讓孩子懂得各種食品有什麼營養,有哪些危害,從而能夠自覺地科學飲食,逐步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記者了解到,在日本、韓國等一些國家,“食育”已經悄然推廣。2002年,針對接連發生的食品安全危機事件,日本學者提議在育兒學中增加“食育”。相關政府部門花大力氣,招募了10萬名誌願人員,分別派往全國2.5萬所小學,普及和推廣食品知識,進行飲食行為教育。
而在2007年初舉行的北京市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李裏特教授也呼籲,對青少年除了要進行德、智、體等教育之外,還應在其成長階段注重“食育”。
他提出,接受飲食行為教育,一定要從青少年階段開始,這就好比“一個人一旦養成了嗜煙習慣,即使明知吸煙存在危害,也很難戒掉”。
有的消費者一味排斥肥肉,一些經營者就在豬飼料中添加瘦肉精;有的消費者認為鹹鴨蛋黃應該色澤鮮紅,一些經營者就在鴨飼料中摻入蘇丹紅;有的消費者喜歡新奇的“反季節菜”,一些經營者就在種植過程中使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