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狼圖騰》以文化衝擊,《沙場點兵》給人視覺震撼,蒙古以及蒙古軍人形象鋪天蓋地,洶湧而來。駐訓期間,有幸一睹成吉思汗邊牆的容顏。瑟瑟秋風下,破壁殘垣遙遙伸向天邊,沒入草際,顯得那樣的寂寞,那樣的深沉。它不似長城那般巍峨雄壯,也不似哭牆那般彪炳史冊,甚至連起源與功用都無從可考,但它卻與一個偉大的人物,一支偉大的軍隊交融在一起,令每一名來到此處的軍人遐想沉思。
風吹草動,恍惚間,一杆大旗迎風颯颯,旁邊的天驕沉著從容,鷹目四顧。忽而,一支古代大軍揮舞戰刀,踩踏征塵,呼嘯而過,勢同風雷,勇往直前。刹那間,一股熱血直衝腦際,隨之湧動,繼而沸騰。正是這支騎兵,統一蒙古,征服華夏,橫掃歐亞大陸,直至裏海邊牧馬放歌。是什麼造就了這支所向披靡的軍隊?又是什麼令區區十萬騎兵擁有如此巨大的戰鬥力?我猜不出,想不透。
時隔不久,我見到了聞名已久的狼石,仿佛仰天長嘯,又似對月嚎歌,驚歎於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我感覺自己找到了答案。
蒙古人以狼為圖騰,騰格裏就在這裏樹了座狼石。成吉思汗大軍以狼為導師,以狼為戰神,以狼為楷模,學會了狼的勇敢、強悍、智慧、雄心。說到底,是狼性、血性賦予了這支騎兵以視死如歸、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而以這種精神武裝起來的軍隊才能稱之為鐵騎勁旅,才得以征服世界、睥睨全球。
其實,中國軍人曆來都是不乏狼性、血性,不乏這種視死如歸、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的。好男兒當馬革裹屍還。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一場場血淋淋的拚殺,把中國軍人的戰鬥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嶽武穆“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烈慨雄風,讓金人有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感歎;戚繼光舍家棄小,憑著不除倭寇誓不還的視死如歸精神,訓練出了鋼鐵般的戚家軍,殺得浪人膽顫心寒,蝸居海上;近代軍人更是譜寫了決戰台兒莊,血染喜峰口等一曲曲慷慨悲歌。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更是從建軍起就重視戰鬥精神的培養,南昌起義,蕩除軍閥;五次反繳,輾轉長征;八年抗戰,三載破蔣。各個時期的中國軍人,拋頭顱,灑熱血,上演了一幕幕攻堅破險、血染山河、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其戰鬥精神永放光芒。
如今,幾十個和平春秋悄然飄逝,我軍的戰鬥精神更是有了豐富的內涵,決戰三江保家衛國視死如歸,獻身國防履行使命死而後已,獨臂英雄血性風骨書寫忠誠……一批批具有狼性、血性,具有崇高戰鬥精神的軍人前仆後繼,積極投身於方興未艾的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把中國軍人的戰鬥精神更加發揚光大。
原來,竟是這樣的原來,憑著一股股激情,一脈脈傳承,使得中國軍旅事業如此輝煌!我默默舉起右手,將從未示人的誓願說給這傳承的激情,願將我所有的青春,願將我所有的熱情,灑向這日益壯大的中國軍隊,灑向這日益壯大的我偉大的祖國!
邊牆不倒,狼石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