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燈依舊(1 / 1)

朱鵬雲

我即將告別職場生涯,但我永遠不會告別我守望的夢想。在已逝的歲月中,不論是長久的還是階段性的夢想,都給我的人生帶來了美感與動力,帶來了愉悅和希望。

2008年我申報職稱,整理寫的百餘篇文章和具體策劃組織、參與編寫的十幾本圖書。一篇篇文章,一本本書,一次次把我拉回曾經的場景與心緒之中。

那些帶有使命感的文字,那些帶有情感溫度的話語,那些不同顏色不同規格的紙張,承載了我多愁善感且又意氣風發的個性釋放,見證了我幸運而艱難的成長與勞作,顯現了與時代緊密融合的個體生命的價值取向和不懈追求。那是情感的流淌,是思索的印痕,更是我努力尋求的一種精神表達。

我不是深邃深刻、始終理性的人,我的思考難免粗淺,但我自認為是領導幹部中的“這一個”。

懷有平民情結

我出身工人家庭,曾當過農民和農村領導幹部。我心靈最柔軟處珍藏著勞動鍛煉時的鏡頭。

鏡頭一:下鄉收割水稻頭一天,我這個左撇子竭盡全力但還是落在後麵。生性好強的我心急火燎,不小心把手劃破滴著鮮血。生產隊副隊長孫登邦讓人為我包紮,第二天又送來左手使用的鐮刀。在後來幾天裏,時常有割得快的人過來默默幫忙。

鏡頭二:趙灘大隊萬寶金書記的夫人請我吃蒿子長麵,我到她家看到孩子們高興得如同過節一般。長麵端上來了,我和萬書記品嚐著,羊肉臊子無比香美。孩子們在夥房吃著,其中一個抗議:肉太少。原來孩子們吃的長麵臊子多是菜,孩子的媽媽趕緊舀上散落小塊肉的湯安慰孩子。

……

善良的農民讓我感受人與人之間最質樸、最善良的感情,激發我內心悲天憫人的情懷。同時也強化我的公共理想,決心為曾共度艱難的父老鄉親以及更多的人生活得更美好而奮鬥,這是我的精神向導和動力源泉。

看重人文精神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範仲淹《靈鳥賦》中的這句話讓我無法忘懷。我努力在束縛中追尋心靈的自由,每每感受著心靈漫遊中電閃雷鳴撞擊的快感,湧動著精神世界無以言傳的孤獨和悲愴,領略著生命中靈性的清新脫俗與灑脫飄逸。

我到寧夏社科院工作後,這裏學者的精神與學養浸染著我。尤其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對真理、對文明永恒的追求,也潛移默化影響著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我想,無論社會上有多少浮華,無論曆史行進的步履有多艱難,我們以做學問的態度對待一切事情,那生活就會更多些真實與美好。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我認為社會更應關注其成員的精神生活,留出不沾金錢、關乎靈魂關乎信仰的精神空間。人文精神絕不是繁榮時代的裝飾,而是尋求安置我們精神的家園和社會真正走穩走好的關鍵條件。作為寧夏人,我讚賞這樣的精神氣質:像高聳的賀蘭山一樣堅韌剛毅,像滔滔黃河水一樣澎湃豪情,像廣袤的銀川平原一樣胸懷寬廣。

崇尚英雄情懷

亂世出英雄,太平出能人,不同時代需要不同的人才。但我還是認為:在當下注重民生的和平年代,社會還是需要英雄,並應為英雄的產生暢通道路;更需要領導幹部懷有情係人民的英雄情懷,用心去傾聽溫州動車事故引發的感歎,因為那是人們內心的急切呼喚,用情去感受小悅悅事件帶來的震撼,因為那是社會良知的精神追問。

我理解的英雄情懷,是對美好與正義的追求,是對祖國與人民的報答和忠誠,是麵對邪惡的挺身而出,更是對百姓疾苦的俠骨柔腸。在社會轉型期,真正的英雄情懷不是掛在嘴上激動人心的豪言壯語,而是內化為每個個體日日踐行的行為指南。所關注的也不僅是宏大的事物,更是履行好職責與義務,做好細微的實事,真誠地為無助捧出關愛,為陰冷送去陽光,為生活增添鮮亮的色彩!

多年來置身時代的大潮,我的文字記錄了我對事業對生活對生命的感悟,也折射出曆史行進的軌跡和巨大變革對人性情感和價值理念的影響。當然,也有一些“私人化”的感受和看似無用的文字,但我珍視這些在世俗生活中作為個人的真實情感,也願意與朋友分享,就選擇部分收錄了。

我的文章整體上不夠係統,內容略顯淩亂,這與我的職場經曆大有關係。我不是用全部精力深挖一口井的人,我用心、隨意、斷斷續續但鍥而不舍地挖了幾口淺“井”。在探索與勞作中,我追求內心的強大,我看重精神的豐盈。

我把文章分為文學和理論兩類,分別以“漫遊的感性之花”和“思考的理性之果”冠名。也許花太小,但它是我真真切切的感悟與歡樂;也許果太澀,但它是我認認真真的追求與探索。

我走進了依然有夢的秋天。

秋天的夢將多是輕盈、寧靜與從容。

我想生命的四季本應領略不同的風景。

我還想說:人生有堅守的夢想,生命才會生動!

2012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