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幾次陪同記者在靈武白芨灘林場留下匆匆的腳步。今年“七一”前夕,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我又一次踏上這片激勵生命力的熱土。
在35℃的高溫下,我們走進這綠色的世界。看到的是滿目清翠,聞到的是花果飄香,聽到的是飛鳥啾啾。更重要的是,我們強烈的感受到了這片片綠洲所洋溢著的競相展示的創造與活力。
這裏的綠色是對黃沙的征服、是對頑強的讚頌。這裏的綠色也許不是最濃鬱,但這惡劣環境毀滅不了的生命,最能激發人們發自心底的敬仰,使心一次又一次被染綠,被感動。
這是一回精神洗禮的考察,這是一種深層情感的震顫,更是一次心靈綠洲的澆灌。
白芨灘,這毛烏素沙漠邊緣上的一塊荒漠,因為有了王有德精神而聞名遐邇。王有德精神正在白芨灘廣袤的土地上,隨棵棵樹苗紮下根,生長著,枝繁葉茂,成為片片綠萌,變為處處生機。
“多為後人留些綠蔭,少給人生留下遺憾”。王有德正是用這樸實鏗鏘的話語,鑄就了無比堅定的崇高信念!這個信念穿越曆史長空,回蕩在王有德澎湃的血液裏;這個信念帶著綠色的夢想,融彙在白芨灘人執著的追求中。
這個信念如同一麵巨大的旗幟,飄揚在白芨灘的上空。這旗幟就是力量,就是方向。她引導著、召喚著、鼓舞著王有德帶領白芨灘人,朝著偉大的目標,矢誌不渝地前行。
沙漠一片一片地治理,樹苗一棵一棵地種活。關鍵在於堅持不懈,關鍵在於持之以恒。
茫茫沙海,見證著人們艱苦卓絕的奮鬥;參天大樹,生命的年輪記載著著英雄感天動地的曆程。
王有德情係綠色——愛樹如子。誰也說不清他種了,多少棵樹,卻能隨口說出他愛樹惜樹的一個個故事。綠色是他生命很重要的組成,他在播綠中演繹自己的真情。
王有德情係群眾——18年治沙,與職工同甘共苦,風雨兼程。他不僅在播種綠色,同時也在為治沙人播種希望。18個冬去春來,職工收入翻了9番,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這裏得到了真實的體現。
王有德詮釋著使命——他用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塑造了一種可貴的精神,譜寫了一段感人的曆史,建造了一座綠色的豐碑。他用有力的雙肩,真正擔起了一名共產黨人,一名領導幹部的光榮使命。
王有德注解著堅韌——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擋他前進的步伐,沒有什麼艱難困苦能夠改變他一以貫之的初衷。長時期地堅持,堅持,再堅持,如同咬定青山不放鬆。
王有德精神讓我思考——是什麼力量使得一個人帶領一個群體如此堅定執著,如此深厚摯誠?!都是基於這項事業的無比神聖,都是基於內心難以割舍的莊嚴使命!
作為共產黨人,應當怎樣堅定信念,身體力行?治沙英雄的壯舉昭示我們:對待所從事的事業,像他一樣奉獻,像他一樣真誠。
原載《寧夏社科院院報》
2004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