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大河機床廠退休工人朱誌忠回憶錄
我叫朱誌忠,於1925年10月出生在遼寧省沈陽市郊區一個農民的家庭。祖祖輩輩在故鄉的土地上生活著。
1947年,我到沈陽市一家工廠工作。1948年10月沈陽解放後,該廠更名為:沈陽市第五機械廠。屬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管理局管轄。後又更名為:中捷人民友誼廠。我曾從事幾年調度工作,後改為技術工人。
我的家庭生活,雖說經濟條件一般,但妻子把家裏收拾得井井有條,我們和陸續出生、長大的六個兒女一起在沈陽大東區廠家屬宿舍居住,過得其樂融融。這種平靜的日子被1965年工廠搬遷的消息打破了。
廠裏派人赴寧選址
我從大家的議論中得知工廠要搬遷。而且將當時工廠三種主要產品中的一種,即立鑽進行搬遷。我在立鑽車間工作,就更加關注搬遷的事。沒過多久,大約是1965年12月,由廠領導帶隊赴寧夏選址,最後被定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當時為中衛縣)。廠名為:中衛大河機床廠。
廠址選好後,就開始建廠。待到第一批職工到達中衛時,廠房、職工宿舍、食堂等設施已建好。
組織學習進行動員
1966年元月底,傳聞得到證實。一天召開大會,簡要傳達了上級搬遷的決定和選址情況,並進行了動員。
2月底,單位就停止生產組織學習。召開了立鑽車間全體人員會議,有300多人(廠裏有3000多人)參加,由一名副廠長進行動員。
副廠長傳達了上級的指示精神,說:三線一天建設不好,毛主席就一天睡不好覺。他從反修防修的高度,著重講支援三線建設的重大意義。要求大家學習老三篇(指毛澤東同誌《為人民服務》等三篇文章),對照自己,提高認識。
大家聽了動員,開始時都不發言。因為侯寶林和郭全寶的相聲說,包頭風沙大,能把雞蛋大的石頭刮跑。多數人不知道寧夏,找來地圖一看,唉,寧夏比包頭還遠。
天天組織學習,要求對照自己。我就想,白求恩是外國人,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參加革命。自己是中國人,到寧夏還沒有一萬裏路,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想是想通了,但一想到西北的風沙又猶豫了。
黨團員帶頭發言,表態願意搬遷,大家跟著表態。其中有一部分職工的家屬是農村戶口,廠裏答應到寧夏後安排農場工作,這也是這部分人態度積極的一個原因。還有每個人的工資增加13%。我當時拿92元,到寧夏後是104元。領導還對大家說,有什麼困難都可以提。
還有一些人沒表態,但我不想觀望了,表了態,也提了要求:我去寧夏,把家屬當時居住的平房調成樓房;借我300元購置鋪蓋等物品。我同意搬遷後,就不參加學習了。一個星期內,我的兩條要求都解決了。我就開始準備。
到後來,全車間300多人陸續表態誌願搬遷,但有七八個人一直不表態。組織提出停發工資,最後都同意搬遷了。
離開沈陽奔赴寧夏
我於3月26日離開沈陽。同行十幾人,是第二批。工長帶隊,全部是男職工。當天晚上七點多鍾,我們到廠裏集合,把行李放在卡車上。車間支書等人到火車站送行,話別後我們都上了火車。
按規定,大家可乘硬臥。但十幾個人都坐的硬座,硬臥五十多元,而硬座隻有二十多元,差價歸已。
到北京火車站後,廠裏的接站人員安頓我們住下。然後陪大家到故宮、頤和園、動物園等景點遊覽。
在北京,我遇到了在京出差的尹寶純副廠長(他與我年輕時一起做過工)。他把我領到他住的京西賓館,給我10斤全國糧票。我買了10斤雞蛋掛麵帶到寧夏,加上後買的紅棗托人帶回沈陽。
大家本想去十三陵看看,但考慮到寧夏的時間最好在31日之前,這樣就可得到半個月工資13%的補差。當時經濟條件差,幾元錢都看的很重。我們於3月31日午後到達中衛。
與中衛見麵
大河廠派大卡車和有關人員敲鑼打鼓到中衛車站迎接。氣氛熱烈,使我暫時忘記了內蒙古到寧夏這一路的荒涼。
一下火車,就是土路。卡車行駛在路上,塵土飛揚。到廠後,安排住處。有樓房有窯洞,都說窯洞冬暖夏涼,我選擇窯洞,住有火炕的窯洞對我的腿疼肯定有好處。還有,窯洞的炕是大炕,可睡四個人,按規定三人一間,住炕就會比睡床寬敞點。但窯洞的廁所在外麵,而獨身樓的廁所在樓內,年輕人多不愛住窯洞。
廠裏放假三天。第一天,我們約了幾人逛大街。剛剛到了街上,狂風四起,風沙很大但沒走石。最稀奇的是看到駱駝拉車和大軲轆牛車。我們走到鼓樓,天氣晴朗起來。仔細看了這座古建築,一問才知道始建於明朝,感到有點鎮地之寶的味道。在當時還是國營的鼓樓飯館,我們買了羊肉臊子麵,一碗不到四毛錢,羊肉很好吃,就是湯麵有點辣不太習慣。
午飯後,我們繼續轉街。陽光普照的天空突然變得天昏地暗,連空氣都有沙土的味道。我的心情也隨之暗淡下來,非常想念故鄉沈陽,想念那裏的親人。轉身就往回走,回到宿舍倒頭就睡。
隨後的兩天,我們到中衛的高廟、文昌閣、中衛中學等處遊覽。當時中衛是縣城,雖說街道筆直,但主要是靠幾個平房商店支撐。西街中間有黃門商店,西頭有藍門商店,北街有北門商店,東街有商店但不太起眼。坐北朝南的黃門商店,我們去的最多。店裏賣的毛線質量好,比沈陽便宜,而且店員的服務態度也好。一些職工紛紛去買毛線,如果錢沒帶夠,她們也讓把線拿走,第二天再把差的錢送來。拿走毛線的人也不辜負信任,會如數送去。大家知道價錢了,就都帶夠錢去買。
4月4日上班。車間開大會,支書介紹了工廠情況和當地情況。希望大家盡快適應新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做好工作。並要求大家要尊重當地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注意人身安全,夜晚上街要結伴而行等等。當時治安不是太好,窯洞外邊有一道鐵絲網當圍牆用,與外界隔開。
搬遷前,我們這些人在老廠是一個車間的,到中衛變成了一個廠,即大河機床廠。廠子主要生產立鑽、搖鑽和衍磨機。我被分配到廠裝配車間做車工,車間有3個組,有四五十人。我的車工級別已是7級半。
後又被調整到車間標準件庫房做庫管員。
吃飯在食堂。夥食辦的還不錯。兩個大師傅,一個是東北帶來的,一個是從鼓樓飯館請來的。既有東北風味,又有寧夏菜飯。當時廠裏有7個車間,裝配車間是2號車間,還有一些職能科室。
舉家遷徙
大約當年7月底吧,廠裏確定第一批職工回沈陽接家屬來中衛,領導說先安排家屬生活能力弱的,大家爭先恐後,我在車間沒排上號。
考慮家屬領著六個孩子太不容易。便找到廠領導特批了。我給家裏寄信,告知做搬遷準備。妻子娘家祖祖輩輩都在沈陽繁華地段生活,一開始不想來,但實在弄不了從幼兒園都能找機會跑出來玩的老二老三,也就勉強同意了。
8月初返沈陽後,抓緊辦好戶口、糧證、商品證,孩子轉學等手續。
同時準備托運物品。廠裏按家庭人口數發放木板釘包裝箱。我家釘了7個箱子。每個箱子大約2米長,0.8米寬,1.5米高。家具、被褥等先裝,鍋碗瓢盆最後裝,裝好一個釘上一個,把箱子編號並記清單。
我買了些肥皂。當時上海肥皂一塊1角8分錢,寧夏賣的要貴幾分錢。帶了一塑料桶豆油,擔心家人吃不慣胡麻油。後來吃胡麻油吃香了,反倒吃不慣豆油了。
8月中旬的一天,7個箱子已於頭一天被卡車拉走了。我們全家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大東區遼陽四裏中棟這曾經的家,到親戚家去吃晚飯。吃的是過了水的炸醬麵,喝的是八王寺汽水。妻子說多喝點吧,到那邊就喝不到了。此話一出,大家不免有些傷感。晚飯後到廠裏集合,乘卡車去車站。
嶽母、小姨子、小舅子等直接到車站。嶽母哭著說,你們把大兒子留在沈陽,一定會回來看孩子,捎帶把我也看了。我說別哭了,到那邊安頓好就回來看你們。
上了車,看到幾乎所有的人都坐的硬座,隻有病重的老人才坐硬臥,大家都想省下錢歸自己。
隨著火車的徐徐開動,我們一家7口人離開了故鄉,踏上了支援三線建設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