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寧夏跨越式發展必須高揚人文精神(1 / 2)

理性思考

理論是抽象的、概括的。理論是思維的框架,而理論思考可以讓人明心誌,可以讓人相對容易看清人生、社會和時代的處境。大理論是對於整個世界的認識,我較多的是思考對某個方麵有效的具體理論,並用它來指導行動。

1999年底至2000年初,中國政府決定在685萬平方公裏國土麵積、3.5億多人口的廣袤地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拉開建設新西部的序幕,至今已走過十年的發展曆程。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西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寧夏也緊緊抓住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在“西部大開發,寧夏要爭先”“小省區要有大作為”,這些代表寧夏人文精神豪邁口號的鼓舞下,寧夏人不斷創造不斷進取,使西部大開發的十年成為寧夏經濟發展最快、城鄉麵貌變化最大、老百姓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2010年1月是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十周年。中國政府將吹響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可以說,西部的發展將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西部也將麵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回顧西部各省區自西部大開發以來走過的道路,我們可以看到,如同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曆的發展規律一樣,不論是國家還是各省區都給予硬件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更多的關注和投入,為西部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隨著經濟建設發展到一定程度還要繼續發展,這種發展是又好又快的發展,是經濟社會健康全麵的發展,就需要我們更多地關注物質背後的東西,關注為經濟發展源源不斷提供能源提供支撐的東西,也就是文化的、精神層麵的東西。因為,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也不僅僅是政治問題,更表現為是文化問題。寧夏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構築跨越式發展的區域文化底蘊,就必須著力研究、提煉、培育和高揚富有鮮明特色和時代風貌的寧夏人文精神。

在寬泛的意義中,人文精神是人類在發展自身、創造文明、形成人類文化中所不斷積累、養成和進步發展起來的一種精神上的取向追求和氣質品格等。

人文精神是伴隨文化的形成而形成起來的,既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化——人成其為人的一個重要特征。人文精神是人類本性最迷人的外化,也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最重要、最基礎的“軟實力”。

從人類的發展看,正是以人文精神為自身發展的文化底蘊,因而人類社會才贏得了科技發展、人文昌明、社會進步的美好未來。14世紀開始於意大利的文藝複興運動,就是以古典的人文主義作為內在驅動力,而又以人文主義為其主要的表現,把人類價值由神本校正為人本,進而形成了一種近代以來的普世性文化——人本文化,它關於人和人的價值取向,關於人的本質、價值、使命等理論和學說至今仍具有借鑒意義。

資本在驅走神對人的統治後,又給人套上了物對人統治的枷鎖。

馬克思懷著深厚的人文精神,痛斥資本主義對於人的勞動異化。在馬克思看來,要打破勞動異化給人們的個性發展帶來的異化,必須糾正曆史發展的方向,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個體是否全麵發展的基本起點。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聯合體目標,“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以來曾在曆史上發揮巨大作用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揚棄之果,是對人類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日本的例子也很能說明人文精神的巨大作用。例如,二戰後的日本東京,城市人文精神用“幹練、優雅、合作”來表述,體現了戰後的東京急於在廢墟中快速振興起來的強烈願望。他們強調注重效率、幹事快捷、嚴格紀律,尤其強調以勞資合作、企業合作、政企合作等為內涵的合作精神,從而加速了東京乃至日本在戰後的快速振興。

可見,人類社會和具體到某個國家的每一個劃時代變革,無不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積累,昭示著社會文明前進的方向;無不蘊涵著人文精神的價值原則,體現著人類對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從中國的曆史看,中國社會的進步也是以人文精神為底蘊的。因此,中國社會才實現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性飛躍,才看到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光明前景。

人文精神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域最強大的力量表達。我國改革開放近30年的曆史已經證明,精神文化正日益顯現出空前強大的社會文明前行的驅動力量。

經濟發展的實踐反複說明:在經濟社會有了一定發展的條件下,若想再次獲得進一步躍升的空間和突破性、實質性的發展,往往需要精神文化方麵的強力支撐和驅動。精神文化方麵的提煉、熔鑄作用,勢必會顯現出前所未有的無形力量和人文光彩。早在1990年代,鄧小平同誌就針對人文精神的萎縮,進而影響了經濟發展的情況時,指出:

“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子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