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人生觀教育
——關於人生觀教育的反思
我們今天正處於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的時期。我們所進行的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場前無古人的深刻變革,這場變革本身包含著各種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矛盾與衝突。在這場變革中,傳統的人生觀教育受到了衝擊,但適合我國現階段的正確的人生觀尚未在全社會普遍確立。在新舊交替之際,人們在道德和信仰上的迷茫,對金錢態度的轉變,人際關係的變化,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的淡化,等等,都迫切需要作出應有的回答。在國際方麵,帝國主義從來沒有放鬆過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的戰略,我們要想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取得勝利,除了加速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進程外,—個重要的方麵,就是對人們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今天,我們進行人生觀教育,是有很大難度的。在知難而進中,必須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注意防止和克服兩個偏向。
第一,不講層次性,要求大一統。
以往人生觀教育的弱點之一就是不分層次,不分階段、步驟,人人一律,時時一律。都用高標準來要求。如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等觀點,我們現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人們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所受的文化科學教育,所處的社會環境均不相同,這種差異必然會造成不同的需要層次。按照馬斯洛的人的需要層次理論,隻有人的較低級的需要至少得到部分的滿足,人才可能產生較高的需要。所以,不能用大一統、高要求去要求—切人。太高的要求對廣大群眾來說,暫時還做不到,或不能全部做到,這就需要一個很長的循序漸進的引導提高過程。所以人生觀教育要有層次性,要依據人們的不同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這裏,耍注意把全社會普遍宣傳、提倡共產主義人生觀和具體要求區別開來。
第二,曲解層次性,放鬆先進層。
我們在糾正以往人生觀教育不講層次性偏向的時候,又出現了曲解層次性的偏向。
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理想、道德的層次理論,並沒有為人們所真正認識。表現在實踐中就是沒有把先進性的要求同廣泛性的要求結合起來。近幾年來,有些黨員幹部喪失黨性原則、立場,以權謀私,以權換錢,以致對於金錢追逐的執著和專注達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這些不能不說與我們理論上的失誤與混亂,放鬆了人生觀的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
人生觀教育是要講層次性的。但講層次性並不意味著可以降低對骨幹層——黨員幹部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的高要求。我們共產黨人曾引以為自豪的執著崇高的人生追求是寶貴的財富,是力量的源泉,是在任何艱難困苦情況下支撐著矢誌不渝的信念。一個人要有精神,一個民族更要有精神,在剛剛經曆了中國向何處去的政治動蕩後,精神的力量顯得尤為重要。
還應看到,正確的人生觀不可能在人們的意識中自發地產生,必需通過灌輸、教育。教育具有超前性,應該有高要求。我以為,當前的人生觀教育應著重從人生價值認識上進行引導。
首先,要強調人生價值在於貢獻。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麵,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在於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從社會、從他人那裏得到承認和滿足,更重要的在於他為社會,為他人盡了什麼責任,作了什麼貢獻。人生價值決定於人的社會價值。
其次,人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不能簡單相比較。在社會主義社會裏,社會成員為社會創造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屬於兩個不同的範圍,起著不同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絕不可將二者簡單的比較,否則就違反了異類不可比的原則,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再次,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奮鬥是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唯一途徑。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是人的社會關係組成的網絡,個人不能脫離集體脫離社會而生活。人的價值總是曆史的具體的,隻有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隻有在為集體為社會的奮鬥中,才能得以說明和實現。
原載《寧夏黨校學刊》1990年第4期
是什麼支撐著我們時代的道德大廈
翻閱馬俊的事跡,沒有看到半句可以驚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壯語,但卻始終感到有一種力量強烈地吸引我讀下去。
是的,乍一看馬俊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多是平凡的,但細細想來卻感到平凡之中無不蘊涵著生與死,痛苦與幸福,平凡與偉大,美好與醜惡,高尚與卑下等人生重大的主題。
馬俊的事跡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在馬俊事跡的襯托下,我朦朦朧朧的感覺漸漸變得清晰:馬俊事跡感人的力量,強烈的吸引力在於他本身具有濃厚的質樸、自然、真實的特色,就像堅忍而又不屈的六盤山,就像富饒而又貧窮的黃土地。這種特色這種精神的存在,對於當今社會上存在的諸如虛偽、自私、唯利是圖、腐敗墮落等醜惡現象起到了一種平衡、抑製的作用。可以說,正是馬俊和像馬俊這樣的人,這樣的信念,這樣的追求,支撐著我們社會的道德支柱,支撐著我們時代的崇高道德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