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接受寧夏新聞廣播《百姓關注·政風行風在線》采訪
時間:2009年8月12日
問:請簡單介紹一下社科院
答:自治區政府對社科院的定位是,我區唯一的綜合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它的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寧夏民族曆史研究室。
我用兩句形象的話介紹一下。
一句是:社科院是一座有豐厚學術積累與傳承的知識寶庫。
這裏活躍著130餘名潛心研究和樂於奉獻的社科人,有6個研究所,6個職能處室,3個科輔部門。科研人員中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有42人。多年來,我們不斷探索一條能夠體現社科院定位的,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的,又符合社科發展規律的發展道路。
經過全院不懈地努力,現在我們擁有“兩個最多”:
在全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事業中:完成的國家和自治區級課題最多;獲得的全國性和自治區獎勵最多。
第二句是,社科院是一塊產生了許多重量級專家與成果的學術高地。
大家熟悉的有著名西夏學專家、“全國突出專業技術人才”榮譽稱號獲得者李範文,著名回族史專家楊懷中,寧夏地方誌學科的帶頭人吳忠禮等等。他們與全院科研人員一起共同打造社科院優勢學科的品牌。例如回族伊斯蘭教研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一直在國內乃至世界同一學術領域保持著領先地位;西夏學研究,目前是國際西夏學領域居領先地位的學科;地方曆史文化研究,在我區具有明顯的優勢;應用對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這些大師們帶領科研人員孜孜以求,堅忍不拔,書寫寧夏社科的曆史。
正是這些科研人員矢誌不渝地探索、奮鬥、積累,才有了豐厚的科研成果。到目前,我院共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50多項,自治區社會科學基金課題90多項。共出版學術著作19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及研究報告1700多篇,總字數達9500多萬字。我給大家說一個直觀的數據:已去世的著名西夏學專家的專著《西夏與黨項資料彙編》是550萬字,摞起來我用尺子量了一下,是43厘米。可以說,190多部著作,部部都凝結學者的智慧和心血!
問:我注意到社科院去年提出做合格的社會主義新智庫,新智庫的職能是從哪些方麵得以顯現的?
答:“新智庫”的提法,就是近年來對地方社會科學院定位的一種新的高度概括。這種概括,蘊涵著地方社會科學院為地方黨委、政府服務的功能進一步加強。我認為,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麵:
(一)以應用對策研究為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