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拿什麼告慰英烈?(1 / 2)

叩問心靈

追尋中國共產黨90年曆史的足跡,我們情不自禁地緬懷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獻身的先烈。他們是中華民族心中永遠的驕傲,永遠的痛。緬懷英烈,在獻上一份崇敬和懷念之情的同時,也會讓我們捫心自問:作為個體能否讓曾經舉起右手的承諾永遠踐行?我們的事業能否永遠讓先烈的信念得以傳承?我們的心靈能否永遠裝著人民而充實豐盈?

有人說,記憶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也是一個民族的世界觀。如何紀念建黨90周年,關乎著我們如何記憶中國這段當代史。

如何認識從前,就意味著如何開拓未來。

90年的中國共產黨曆史,是用生命寫就的苦難與輝煌,是用熱血噴繪的崇高與壯美,是用信仰映照共產黨人的追求至死不渝,是用壯烈詮釋共產黨人的信仰無堅可催。

閱讀黨史,我更加緬懷革命英烈尤其是那些無名英烈。

《飛奪瀘定橋》影片有這樣一個震撼人心的鏡頭:100多米的橋麵木板有80多米被敵人拆掉,勇士們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在鐵索上艱難地爬行。一名勇士不幸被敵人的子彈打中了,他頑強掙紮著,但體力不支。一隻手滑脫了,身體失去了平衡,另一隻手也不舍地離開了鐵索,就在墜向湍急的瀘定河時,他的雙眼還直視前方,充滿對勝利的渴望。據報道,飛奪瀘定橋有22名勇士,當時犧牲了4名,幸存的18名也隻有5人留下了姓名。

據資料統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2000萬人,僅有180萬烈士姓名在各地民政部門記錄在冊。2000萬人的龐大數字,蘊涵了多少悲壯和舍棄,承載了多少犧牲和奉獻!這一場場戰鬥是那麼慘烈,連登記造冊都在缺失中。這個偉大的群體為解放事業以生命火花熄滅為代價,但卻無人知道他們長眠在什麼地方,連個姓名都沒有留下。

我們要想:漫漫長夜,要穿越多少艱難險惡才能看得見燎原的火光?血雨征途,要擁有怎樣強大的心靈才能義無反顧、前仆後繼?

我們要問:是什麼力量,讓人在酷刑下堅貞不屈?是什麼力量,讓人在黑暗的魔窟中生命飛揚?是什麼力量,讓人在黎明即將到來之際麵對死亡,仍有那般的豪邁與鎮定?

在土地革命時期,在八年抗戰的硝煙中,在解放戰爭的烈火裏……在中國土地上發生的那一幕幕壯烈的犧牲,那一張張倒下的青春臉龐,都因為有一個對未來中國的美好憧憬而顯得從容、慷慨和大義凜然的堅定。

曆史的天空也是精神的天空!

70多年前方誌敏烈士“歡歌將代替了悲歎,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的夢想,在今天的中國早已成為現實。

為了這個夢想,多少人灑盡熱血;為了這個現實,多少人慷慨赴難。這些可敬的英烈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中華民族的脊梁,用自己的一腔熱血澆灌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回首曆史,我們怎樣續寫新時代的篇章?緬懷先烈,我們怎樣繼續燃燒他們不滅的精神之火?

在紀念建黨90周年之際,我們要以共產黨人的名義好好想一想,我們怎樣告慰那些為了理想與信仰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以革命先烈為鏡,反思自己:信仰是否堅定,律己是否嚴格,作風是否紮實,履職是否到位?在理想與實惠、個人與組織、舒適與艱苦、奉獻與回報等兩種境地,我們該如何選擇?

回望波瀾壯闊的黨史,緬懷革命先烈,情感得以再觸動,靈魂得以再洗禮。叩問心靈:拿什麼告慰先烈?

——以執著追求的理想與信念。列寧說“: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科學理論,而且是一種感情,一種莊嚴的信念。”我想,對黨的理想、向往和追求,也是一種莊嚴的信念,應該居於共產黨人精神家園最為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