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時間?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時間的概念,則是人們認識、歸納、描述自然的結果。《說文解字》曰:“時,四時也。”《管子·山權數》說:“時者,所以記歲也。”隨著人類對世界認知的不斷深入,時間的概念逐漸涵蓋了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運動。我們用時間來度量生命,用時間來比較得失,用時間來記載改變。“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句成語濃縮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時間最直接、最真切、最形象的體會。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將擁有親情、友情、愛情、財富、智慧、幸福……隨著年歲的增長,這些擁有將越來越豐富,直到生命的終點。然而,唯有屬於每個人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卻是不斷減少的,就像滴漏裏不停滴落的水滴,沙漏中不斷滑落的流沙——難怪在科技不夠發達、機械記時工具還沒被發明的古代,人們要用它們來度量時間。

作為金錢買不到的少數東西之一,時間無疑是珍貴的。對於人在不同時代所擁有的活力、金錢和時間,有人進行過一個很有趣的劃分:孩提時代,充滿活力,沒有金錢,足夠時間;成年時代,充滿活力,足夠金錢,沒有時間;老年時代,擁有金錢,失去活力,沒有時間。誠然,錢要積攢一輩子,活力也可以依靠鍛煉來努力維持,如何運用有限的時間去平衡你所擁有的一切,才是成功人生的奧義。

朱熹說過:“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少年時期,無疑是人的精力最旺盛、思維最活躍、記憶力最好、學習能力也最強的時期。然而同樣是在這個時期,人對時間的認知最為懵懂,也最容易被紛繁的事物分散注意力,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相信這是每個家長都麵臨的教育課題。

珍惜時間離不開對時間的理性認知。要讓孩子對時間的意義了悟於心,告訴他們“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或者“光景不待人,須臾發成絲”,也許都過於抽象,轉瞬即忘。所以筆者在本書的開篇第一章,以“時間的寶貴意義”為主題,收集了九個故事。這些故事既有千古流傳至今的,也有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通過這些鮮活的例子,孩子對時間的理解或許更為真切。

利用時間離不開對時間的有效管理。晉代陶侃說:“大禹勝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既然時間是有限的,那麼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發揮更高的效率,掌握更多的知識,取得更大的收獲,讓生命並不虛度,時間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本書的第二章到第八章,筆者分別從“時間的輕重之分”、“時間的巧妙安排”、“時間的合理分配”、“時間的取舍智慧”、“時間的零存整取”、“時間的有效管理”這六個角度,講述了數十個故事。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就連孩子在繁忙的學習之餘也麵臨著“時間貧窮”的問題。如何區分孰輕孰重,把握重要的事情,兼顧次要的事情?手頭要完成的工作如何排序,怎樣安排?花費在每件事情上的時間如何分配?精力不夠時,又該如何取舍?看似零散無用的時間,怎麼利用?有效管理時間,必須遵循什麼原則?圍繞這些時間管理的問題,不同的故事給出了不同的思路和啟示。

同時,筆者也有意識地將GTD時間管理方法、四象限法、二八定律、時間統籌方法等理論知識以淺顯的表述方式穿插在了其中。時間管理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筆者並非該領域的專家,對之亦隻有粗淺的認知和了解。唯願本書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家長們推開一扇進入該領域的窗口。相信結合更為專業的時間管理書籍,循循善誘的家長將和孩子一道探尋,總結出更多更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

生活就是不停地進行一些關乎我們生存的決策:或大或小、或重要或平凡。重要的決定都始於內心的思考,進而觸發外在的行為。人們經常做出這些基於某種時間觀念的決策,而自身往往並沒有意識到其決策受到某種時間觀念的影響。因此,在本書的第九章中,筆者試圖通過八個小故事,探討關於時間的心理認知,這對把握孩子的心態,不無裨益。

訓練孩子的時間觀離不開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本書的第九章到第十三章,筆者圍繞“時間與選擇”、“時間與專注”、“時間與忍耐”、“時間與習慣”、“時間與堅持”這五個角度,探討了許多關於時間的方法論,諸如:怎樣依靠正確的選擇贏得時間;如何利用專注的精神換取效率;懂得忍耐的人如何成為時間的贏家;怎樣訓練良好的習慣,節約時間於永久;如何才能做到,與時間賽跑直至人生的終點。與前麵的章節相比,這些故事或許略顯零碎,缺乏承前啟後的連貫性,但它們卻從不同的維度豐富了時間的價值,有助於全麵開啟孩子的時間觀。

最後,筆者想說,時間並不是人生的敵人。雖然我們終生都要與之賽跑,還要帶領我們的孩子從起跑線開始就遙遙領先,但在這個過程中,時間會賜予我們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在第十四章也就是最後一章,筆者以“時間與溫情”為主題,分享了八個感動人心的故事。感謝時間,它令人生短暫,但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