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評價理論基礎(一)(1 / 3)

第一節 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是將反映評價對象特征的多項指標進行係統加工、有機彙集,從整體上認識評價對象的優劣;或將多個單項評價指標組合成一個包含各個成分的綜合指標,籍以反映評價對象的全貌。衛生服務綜合評價是指圍繞特定的評價目標、評價對象和評價階段,對衛生服務的進展、成效和價值進行評判估量的過程。衛生服務的對象是社會人群,社會衛生狀況和人群健康水平得到改善與提高的程度,是評價衛生服務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終尺度。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大小,不僅受到衛生資源的投入、提供服務數量和質量的高低等因素的製約,還受到社會、經濟、文化、自然條件等因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處於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人們對衛生服務的需求不同,衛生資源投入和服務水平也存在差異。因而,對一項涉及麵較寬的衛生服務項目進行係統評價時,需審時度勢、因地製宜地根據國情、地情,或項目本身關於衛生服務的發展計劃、目標以及評價工作所處的階段,運用多學科的適宜技術與方法,對其進行多方位、多層次、多環節、多因素的綜合評價。即從衛生服務的社會需要、衛生資源投入、提供的服務量及其效率、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方麵作出評價,才能比較全麵地反映衛生服務的成效及其影響。

一、綜合評價的基本過程

綜合評價是一項複雜的統計活動過程(物理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定量的思維過程。

(一)、綜合評價的物理過程

作為一個物理過程,完整的綜合評價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l.確定評價目的

2.建立評價指標體係。具體還包括評價目標的細分與結構化,指標體係的初步確定,指標體係的整體檢驗與單體檢驗,指標體係結構的優化,定性變量的數量化等環節。

3.選擇評價方法與模型。具體還包括評價方法選擇,權數構造,評價指標體係的標準值與評價規則的確定。

4.綜合評價實施。具體還包括指標體係數據搜集,數據評估,必要的數據推算,評價模型參數求解等。

5.對評價結果進行評估與檢驗,以判別所選評價模型、有關標準、有關權值、甚至指標體係的合理與否。若不符合要求,則需要進行一些修改,甚至返回到前述的某一環節。

6.評價結果分析與報告。具體還包括評價結果的書麵分析,撰寫評價報告,提供與發布評價結果,資料的儲備與後續開發利用。

(二)、思維過程(心理過程)

作為一個思維過程,綜合評價與一般的統計活動過程一樣,是一個“定性一定量一定性”的辯證認知過程。

第一次的定性過程其實就是要求明確評價目標,以及評價目標向評價指標體係的轉化過程。

定量過程是多指標綜合評價的核心,通過數量方法實施對現象的總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輸出量化的評價值,或是排序值、或是序次,或是定量分類結果,或是定量識別結論。最後的定性過程則是綜合評價結論的更高層次的歸結,將綜合評價結果與具體現象的背景情況相結合,為有關決策與管理活動提出參考性建議,從而發揮統計的整體功能(信息、谘詢、監督)。

二、綜合評價的基本內容與方法分類

(一)、綜合評價學的基本研究內容

1.統計綜合評價的基本問題,主要研究綜合評價的意義、作用、地位、過程、特點、評價方法分類等基礎理論。

2.綜合評價指標體係理論與方法。主要研究綜合評價指標體係構建原則、構建方法、測驗方法等理論。也包括評價體係中單項指標設計方法、定性變量的數量化技術等的研究。

3.綜合評價權數方法。主要研究綜合評價指標值合成過程中的加權問題,包括權重對綜合評價結論的影響、評價用權數的構造方法、測驗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合成值、表現形式討論不同的權數方法與權數形式。

4.綜合評價效用函數法原理,包括效用函數法的一般原理、具體可操作性的方法及有關方法的比較研究。包括效用函數值的合成方法理論,主要研究各類合成方法的數學形式、數學特點與適用條件,同時也研究合成過程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

5.綜合評價的多元統計分析法,包括主成份分析法、主坐標法、因子分析法、判斷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典型相關分析法等評價方法的思想、特點與適用條件研究。

6.綜合評價係統分析方法。包括模糊數學評價法(FS)、灰色係統評價法(GS)、人土神經網絡評價法(ANN)、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層次分析法(AHP)等的基本思路、特點及適用條件的研究。

7.綜合評價技術中的特殊技術問題研究,綜合評價技術公理體係研究、評價中的逆序問題研究、心理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影響、評價方法差異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多種評價方法的結合問題研究(方法組合評價研究,專家組合評價研究,層次混合評價研究)等。

第二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評價常用理論基礎-貧困理論

疾病和貧困是互為因果,互相作用的。對合作醫療的討論與評價,離不開以貧困為基礎;而“貧困不單純是一種供給不足,更多地是一種權利分配不均,即對人們權利的剝奪”,與貧困密切相關的不同社會經濟背景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必然在籌資、補償、受益、資源分配等方麵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

(一)關於貧困的論述

1.貧困的內涵

貧困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按照經濟學的一般理論,貧困是經濟、社會、文化貧困落後現象的總稱。但首先是指經濟範疇的貧困,即物質生活貧困,可定義為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最低標準。貧困的存在有著曆史與現實的雙重原因,因而,貧困又是一個曆史性的範疇。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貧困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生存型貧困、溫飽型貧困和發展型貧困,區域型貧困和個體型貧困,城市貧困和農村貧困,狹義貧困和廣義貧困等。

(1)從生物學的角度看貧困

Rowntree認為,一個家庭處於基本貧困是指,總收入不足以獲得維持體能所需要的最低數量的生活必需品。

(2)從不平等的角度看貧困

這一觀點認為,當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體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獲取那個社會公認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夥食、生活條件、舒適和參加某些活動的機會,就是處於貧困狀態。米勒和羅比認為,貧困問題的本質就是一個不平等問題。

(3)從相對貧困的角度看貧困

Reynolds認為,相對貧困就是年收入相對低於全國全部家庭的平均數。

還有的分類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來劃分貧困。其中,狹義的貧困,包括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

絕對貧困是指在一定環境條件下人們在長時期內無法獲得足夠的勞動收入來維持一種生理上要求的、社會文化所接受的、社會公認的基本生活水準的狀態。絕對貧困人口主要包括不發達地區的鄉村貧困人口、沒有收入來源或收入水平低於現階段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城鎮貧困人口,這些人麵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食物保障。

相對貧困是指某一個人、群體、地區的收入水平實際生活水準低於社會上其它個人、群體、地區的狀態。相對貧困人口原是指發達地區的鄉村與居住在城鎮的部分低收入家庭,其收入能夠維持其食物保障,無法滿足在當地條件下被認為是最基本的其它生活需求。相對貧困主要表現在居民收入總體差距上,其主要標誌是基尼係數,中國的基尼係數有繼續擴大趨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超出城鄉經濟本身的差距。

廣義上的貧困正如被稱為“經濟學的良心”阿瑪蒂亞·森認為的那樣,“貧困不單純是一種供給不足,更多地是一種權利分配不均,即對人們權利的剝奪。”

2.貧困的度量

(1)貧困線

貧困線是劃分貧困與非貧困群體的收入標準。與貧困的兩大類別相對應,貧困線也分為相對貧困線和絕對貧困線兩種:相對貧困線是用來確定相對貧困的收入標準;絕對貧困線是用來確定絕對貧困的收入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