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統計信息檢索(1 / 2)

統計資料是對各種統計工作產生的大量原始統計資料搜集、整理、彙編而成的,用以查找相關統計數據的參考工具,是最基本的經濟和管理信息源。主要形式有統計月報、統計年鑒、統計索引、統計摘要等。查找古代統計資料或者信息主要可利用政書、類書、正史、方誌、手冊、彙編以及其他史料等文獻資料。查找現代統計信息可利用年鑒、百科全書、手冊、資料彙編、以及報刊資料等文獻資料。

一、古代統計信息檢索

政書是中國古代論述或輯錄典章製度源流與信息的資料性工具書。它收集曆代或某一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製度方麵的史料,分門別類,按時代先後順序加以編排和敘述。編者經過綜合概括,據以論述曆代典章製度的沿革和發展。它取材廣泛,條理清楚,參考方便,具有製度史、文化史和學術史的性質。政書自唐代起源之後,與紀傳體、編年體史書鼎足而立,逐漸成為查考典章製度的工具書。政書和類書一樣,是中文工具書中特有的一種類型(日本除外)。“十通”是政書的主流。政書可以分為通史與斷代史兩大類。通史政書以“十通”為代表,後者多以“會要”“會典”作書名。

“十通”詳細記載了三皇五帝至清宣統年間的典章製度等曆史情況。《十通索引》由篇目主題索引和分類索引兩部分組成。會要和會典都是記載一個朝代的典章製度的政書,但編寫方法不同。會典記事以官職為綱,注重記載章程法令和各種典禮,資料豐富,多以官署機構分門立類,以彙編官府的典章規則為主要內容。但會典都比較龐大,也沒有索引,查檢不便,其檢索價值不及會要。會要則分門別類地記載,以事類相從,於一代典章製度的損益沿革之製,悉為記載,詳而不煩,簡而有要。政書和類書最顯著的差別是:類書隻是輯錄原始材料,不加改動,按類推砌;而政書卻要將釆擷來的原始史料加以組織熔煉,使之成為一體。對信息利用者而言,需要掌握的是類書是原始資料,而政書是經過加工、改編、分析、闡述等過程,編者的意圖、觀點體現得很充分,是二手資料。

二、現代統計信息檢索

年鑒一般是概述一年內有關事物或學科的進展,彙輯重要信息和統計資料的連續性出版物。年鑒的重要文章均由名人和學者們撰稿,取材於當年的政府公報和文件,國家重要報刊的報道和統計資料,以及專業工作者的著書,即將一年的資料全部集中濃縮,它所反映的內容,具有較完整總結、統計意義和連續參考價值。年鑒分為綜合性年鑒,如《中國百科年鑒》《中國年鑒》等;專業性年鑒包括專科性、專業性、專題性年鑒,如《中國哲學年鑒》《中國經濟年鑒》等;統計性年鑒它主要用統計數字來說明有關領域或部門的進展情況,一般供專業人員使用,既有綜合性的年鑒,又有專業性和地方性統計年鑒,如《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人口統計年鑒》等;地方性年鑒,如《廣東年鑒》《上海攝影年鑒》《深圳經濟特區年鑒》等。

1、《中國百科年鑒》

該年鑒創刊於1980年,是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相輔而行的,百科全書中不能及時反映的內容,逐年收入《中國百科年鑒》中,每卷收錄上一年度12月底以前的時間和資料。一般由專欄、概況、百科、附錄等部分組成。“專欄”有“專文”和“特稿”,分別就某一領域和某一事件進行論述,並有“大事誌”“新聞人物”“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逝世人物”和“新詞語”等欄目。“概況”部分包括中國概況、各省、市、自治區概況、各國概況、國際會議、國際組織等基本情況。“百科”部分是年鑒的主體,通過文字介紹、統計圖表和照片等形式,報道上年度各方麵的進展和成就。各年類目略有調整。

《中國百科年鑒》按類編排,正文前有分類目錄,正文後有按漢語拚音字母順序編排的內容分析索引。從1989年起,“百科”部分的欄目按題頭拚音字母順序排列。

2、《中國統計年鑒》

該年鑒由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出版社1982年陸續出版。該年鑒通過收錄全國和各省、市、自治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各方麵的統計數據,全麵反映一年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情況,涉及行政區劃和自然資源、綜合、人口、從業人員和職工工資、固定資產投資、能源生產和消費、財政、物價指數、人民生活、城市概況、農業、工業、運輸和郵電、金融和保險、教育、科技和文化,體育、衛生等方麵內容。既有全國性的統計資料,又有按地區、部分及重點城市統計的數據。本年鑒由全國各地區、各部門統計機構提供數據,因此資料具有權威性。同時,該年鑒每年出版,使資料具有了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