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格言】
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能從勤儉耕讀上做出好規模,雖一旦罷官,尚不失為興旺氣象。若貪圖衙門之熱鬧,不立家鄉之基業,則罷官之後,便覺氣象蕭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之計。
教兩子著文之法
(1866年7月27日與兒子曾紀澤、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澤、紀鴻兒:
六月初六日接紀澤五月十七、廿六兩稟,具悉一切。沅叔足疼痊愈,深可喜慰。惟外毒遽瘳,不知不生內疾否?
唐文李、孫二家,係指李翱、孫樵。“八家”始於唐荊川之文編,至茅鹿門而其名大定。至儲欣同人而添孫、李二家,禦選《唐宋文醇》亦從儲而增為十家。以全唐皆尚駢儷之文,故韓、柳、李、孫四人之不駢者為可貴耳。
湘鄉修縣誌,舉爾纂修。爾學未成就,文甚遲鈍,自不宜承認,然亦不可全辭。一則通縣公事,吾家為物望所歸,不得不竭力讚助;二則爾憚於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幾篇。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爾篆韻抄畢,宜從古文上用功。餘不能文而微有文名,深以為恥;爾文更淺而亦獲虛名,尤不可也。或請本縣及外縣之高手為撰修,而爾為協修。吾友有山陽魯一同通父,所撰《邳州誌》《清河縣誌》,即為近日誌書之最善者。此外再取有名之誌為式,議定體例,俟餘核過,乃可動手。
紀鴻前文申夫改過,並自作一文三詩,茲寄去。申夫訂於八月至鄂教授一月即行回川。渠善於講說,而講試帖尤為娓娓可聽。鴻兒瑞侄聽渠細講一月,縱八股不進,試帖必有長進。鴻兒文病在太無拄意,以後以看題及想拄意為先務。
餘於十五日自濟寧起程,頃始行二十餘裏。身體尚好,但覺疲乏耳。此諭。
滌生手示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
【譯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六月初六收到紀澤五月十七日、廿六日的兩封信,一切盡知。沅叔的腳疼病已經痊愈,很是高興、欣慰。隻是外麵濕毒迅速痊愈,不知會不會在裏麵生出疾病來?
唐朝文章的李、孫兩家,是指李翱、孫樵。“八家”的說法是從唐荊川的《文編》開始的,到了茅鹿門就大體上確定了。到儲欣同人又增添了李、孫兩家。禦選的《唐宋文醇》也是依照儲的說法而增加到十家,因為整個唐朝都崇尚駢儷之文,所以韓、柳、李、孫四人沒作駢體文就顯得十分可貴。
湘鄉修訂縣誌,推薦你來纂修。你學業沒有完成,文章又寫得很遲鈍,自然不該接受,但也不能完全推辭。一來這完全是縣裏的公事,找到我家是大家所希望的,不能不盡全力幫助;二是你害怕寫文章,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逼你寫出幾篇。天下的事情不去做而成功的極少,有貪欲、利益而努力達到成功的占一半,因為激勵、逼迫而努力取得成功的占一半。
你抄完了《纂韻》,應該從古文上用功。我不能寫文章,卻有些名氣,為此感到十分恥辱。你的文章更是膚淺也得虛名,更不行。或者請本縣以及外縣的高手作為撰修,而你作為協修。我朋友山陽魯一同(通父)所撰寫的《邳州誌》《清河縣誌》(下次派專人送回),就是近段時間誌書中最好的。此外,再找有名的誌書作為樣式,定好體例,等到我核定之後,才能開始編寫。
紀鴻前次的文章申夫修改過,並自己寫了一篇文章三首詩,現在寄去。申夫決定在八月到湖北,教一個月就回四川。他擅長講解說明,而講解試帖更是娓娓動聽。鴻兒、瑞侄聽他仔細講說一個月,即使八股文沒有長進,試帖必然有長進。鴻兒文章的毛病在於沒有中心思想,以後應該把審題以及提煉中心思想作為首要任務。
我從十五日從濟寧起程,剛開始走二十多裏。身體還好,但覺得疲乏。此諭。
滌生手示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1866年7月27日)
【精華點評】
信中,曾國藩為兒子們一一細講,從講解唐朝文章的另兩家到湘鄉修訂縣誌,再到著文之法,一位父親的關愛之情溢於言表。曾國藩還告誡兒子們:“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付出又怎麼會有收獲呢!有這樣一個寓言說:一隻百靈鳥,為了不用勞動輕鬆得到蟲子吃,它願意用羽毛換蟲子。結果,當最後一片羽毛也被拔下來換了蟲子後,沒有羽毛,它連基本的飛翔都辦不到了,他既不能再拿羽毛交換到蟲子,也不能自己飛著去找食物,等待它的隻有死路一條。大多數人都想找到一條快速通往成功的路,但是卻不明白做每件事情都必須老老實實地通過努力才能有所成就。要想取得成功,不該要把精力放在僥幸心理上,而是要更多地付出才能取得。也許那目標過於艱巨,不是三兩下就能取得的,但是收獲可以使人忘卻不快的往事,讓人對前景充滿信心。想想那即將收獲的豐碩果實,再艱苦的工作也會變得愜意起來。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世上收獲得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人。著文練字是這樣,做人做事也是這個道理,隻有付出才會有所得,人生從來沒有不勞而獲。
【經典格言】
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爾輩少年不宜妄生意氣
(1867年5月2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兒:
接爾三月十一日省城發稟,具悉一切。
鴻兒出痘,餘兩次詳信告知家中。此六日尤為平順,茲抄六日日記寄沅叔轉寄湘鄉,俾全家放心。
餘憂患之餘,每聞危險之事,寸心如沸湯燒灼。鴻兒病痊後,又以鄂省賊久據臼口、天門,春霆病勢甚重,焦慮之至。
爾信中述左帥密劾次青,又與鴻兒信言閩中謠歌之事,恐均不確。餘聞少荃言及閩紳公稟留左帥,幼丹實不與聞。特因官階最大,列渠首銜。左帥奏請幼丹督辦輪船廠務,幼已堅辭,見諸廷寄矣。餘於左、沈二公之以怨報德,此中誠不能無芥蒂,然老年篤畏天命,力求克去褊心忮心。爾輩少年,尤不宜妄生意氣,於二公但不通聞問而已,此外著不得絲毫意見。切記切記。
爾稟氣太清。清則易柔,惟誌趣高堅,則可變柔為剛;清則易刻,惟襟懷閑遠,則可化刻為厚。餘字汝曰劼剛,恐其稍涉柔弱也。教汝讀書須具大量,看陸詩以導閑適之抱,恐其稍涉刻薄也。爾天性淡於榮利,再從此二家用功,則終身受用不盡矣。
鴻兒全數複元,端午後當遣之回湘。此信呈澄叔一閱,不另具。
滌生手示
同治六年三月廿八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收到你三月十一日從省城寄來的信,全部都了解了。
鴻兒出了天花,我前兩封信都詳細地告訴家裏了。這六天病情更加平穩,現在抄下這六天的日記,寄給你沅叔,讓他寄回湘鄉老家,讓全家人放心。
我憂患之餘,每次聽到危險的事情,心裏都像開水燙一樣難受。鴻兒病好了以後,又因為湖北的撚匪長期占據臼口、天門,春霆的病又很重,使我非常焦慮。
你信中說左帥(宗棠)秘密彈劾次青,另外鴻兒來信說到福建流傳的歌謠,恐怕都不確切。我聽少荃說到福建鄉紳聯名呈文挽留左帥,而幼丹其實並沒有參加進去,隻是因為官銜最大才把他寫在第一的。左帥奏請朝廷委派幼丹主辦管理福州造船廠的事務,幼丹已堅決地推辭了,這件事我已從朝廷寄來的聖旨中看到了。我對左、沈兩位以怨報德的行為不能說一點兒不生氣,但我年歲老了,更加敬畏天命,極力克製偏心和猜忌心。你們這些晚輩年輕人更不該隨便生氣,和左、沈兩位不通信也就算了,除了這些不要有絲毫意見。千萬記住,千萬記住。
你的性格、氣質太清,清就容易變得軟弱,隻有誌趣堅定遠大,才能變軟弱為剛強;清則容易變得刻薄,隻有胸懷開闊才能從刻薄變得寬厚。我給你起的字是劼剛,就是怕你逐漸變得軟弱。教你讀書要有大度量,讓你讀陸遊的詩是為了啟發培養你的胸懷,怕你逐漸變得刻薄。你的天性是不重榮譽、金錢的,如果再從剛強、寬厚方麵下工夫,就終身受益不盡。
鴻兒身體已經全好了。端午節以後我會送他回湖南老家。這封信你給澄叔看一下,我不另外寫信了。
滌生手示
同治六年三月廿八日(1867年5月2日)
【精華點評】
工作中出了差錯怎麼辦?這是經常遇到的問題,處理不當,動輒對人際關係帶來惡劣影響。曾國藩也以非常慎重的態度去看待這個問題。他還把度量的大小列為區分君子、小人的又一重要標尺。他說:“所謂小人者,識見小耳,度量小耳。‘致使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婦之間’,此皆量褊而易以滋疑者也。君子則不然,廣其識,則天下之大,棄若敝屐;堯舜之業,視若浮雲。宏其度,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以此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指導思想。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反對自己的人,也是曾氏顧大局、識大體的重要表現。
一個功成名就的人,本就吸引他人的注意。如果不能夠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注意保持良好的寬容,那麼自然會招來別人的嫉妒與仇恨。如果人們都不能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那麼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爭執將會無休無止。對待他人多些寬容與理解,生活中才會多一些和諧與溫暖。
【經典格言】
餘於左、沈二公之以怨報德,此中誠不能無芥蒂,然老年篤畏天命,力求克去褊心忮心。爾輩少年,尤不宜妄生意氣,於二公但不通聞問而已,此外著不得絲毫意見。
赴天津前安排後事
(1870年7月2日與兒子曾紀澤、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澤、紀鴻兒:
餘即日前赴天津,查辦毆斃洋官焚毀教堂一案。外國性情凶悍,津民習氣浮囂,俱難和協。將來構怨興兵,恐致激成大變。餘此行反複籌思,殊無良策。餘自鹹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於一死,以自負其初心。恐邂逅及難,而爾等諸事無所稟承,茲略示一二,以備不虞。
餘若長逝,靈柩自以由運河搬回江南歸湘為便。中間雖有臨清至張秋一節須改陸路,較之全行陸路者差易。去年由海船送來之書籍、木器等過於繁重,斷不可全行帶回,須細心分別去留。可送者分送,可毀者焚毀,其必不可棄者,乃行帶歸,毋貪瑣物而花途費。其在保定自製之木器全行分送。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但水陸略求兵勇護送而已。
餘曆年奏折,令夏吏擇要抄錄,今已抄一半多,自須全行擇抄。抄畢後存之家中,留於子孫觀覽,不可發刻送人,以其間可存者絕少也。餘所作古文,黎蓴齋抄錄頗多,頃渠已照抄一分寄餘處存稿,(此外黎所未抄之文,寥寥無幾,)尤不可發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壯不克努力,誌亢而才不足以副之,刻出適以彰其陋耳。如有知舊勸刻餘集者,婉言謝之可也。切囑切囑。
餘生平略涉儒先之書,見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利貪名,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忮不常見,每發露於名業相侔、勢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見,每發露於貨財相接、仕進相妨之際。將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汙。餘於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掃除淨盡。爾等欲心地幹淨,宜於此二者痛下工夫,並願子孫世世戒之。附作《忮求詩》二首錄右。
曆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餘生平亦頗以勤字自勵,而實不能勤。故讀書無手抄之冊,居官無可存之牘。生平亦好以儉字教人,而自問實不能儉。今署中內外服役之人,廚房日用之數,亦雲奢矣。其故由於前在軍營,規模宏闊,相沿未改,近因多病,醫藥之資,漫無限製。由儉入奢,易於下水,由奢反儉,難於登天。在兩江交卸時,尚存養廉二萬金。在餘初意不料有此,然似此放手用去,轉瞬即已立盡。爾輩以後居家,須學陸梭山之法,每月用銀若幹兩,限一成數,另封秤出。本月用畢,隻準贏餘,不準虧欠。衙門奢侈之習,不能不徹底痛改。餘初帶兵之時,立誌不取軍營之錢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負始願。然亦不願子孫過於貧困,低顏求人,惟在爾輩力崇儉德,善持其後而已。
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吾早歲久宦京師,於孝養之道多疏,後來輾轉兵間,多獲諸弟之助,而吾毫無裨益於諸弟。餘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沅叔扶助之力。我身歿之後,爾等事兩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視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從省嗇,獨待諸叔之家,則處處從厚,待堂兄弟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期於彼此有成,為第一要義。其次則親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諸昆季默為禱祝,自當神人共欽。溫浦、季洪兩弟之死,餘內省覺有慚德。澄侯、沅甫兩弟漸老,餘此生不審能否相見。爾輩若能從孝友二字切實講求,亦足為我彌縫缺憾耳。
附忮求詩二首
不忮
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妒者妾婦行,瑣瑣奚比數。
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無事功,忌人得成務。
己若無黨援,忌人得多助。勢位苟相敵,畏逼又相惡。
己無好聞望,忌人文名著。己無賢子孫,忌人後嗣裕。
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騖。但期一身榮,不惜他人汙。
聞災或欣幸,聞禍或悅豫。問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
爾室神來格,高明鬼所顧。天道常好還,嫉人還自誤。
幽明叢詬忌,乖氣相回互。重者災汝躬,輕亦減汝祚。
我今告後生,悚然大覺寤,終身讓人道,曾不失寸步。
終身祝人善,曾不損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
家家獲吉祥,我亦無恐怖。
不求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豈無過人姿,多欲為患害。
在約每思豐,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
未得求速償,既得求勿壞。芬馨比椒蘭,磐固方泰岱。
求榮不知厭,誌亢神愈忲。歲燠有時寒,日明有時晦。
時來多善緣,運去生災怪。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
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戚戚抱殷憂,精爽日凋瘵。
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榮無遽欣,患難無遽欣。
君看十人中,八九無倚賴。人窮多過我,我窮猶可耐。
而況處夷塗,奚事先嗟愾。於世少所求,俯仰有餘快。
俟命堪終古,曾不願乎外。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曾國藩照片
【譯文】
字與紀澤、紀鴻兒:
我不久將要奔赴天津,查辦毆打殺死洋人官員以及焚毀教堂一案。外國人的性情凶悍,天津人的習氣又浮躁囂張,估計雙方都很難妥協。以後難免會形成積怨以至於引發戰亂,恐怕還會激變成更大的災禍。我為了這次行程反複籌劃思考,卻沒想出什麼好辦法。我從鹹豐三年招募士兵以來,自己就發誓要效命疆場,如今年紀大了,身體也有病,然而在這個危難的時候,我也絕對不會吝惜自己的性命,而有負於最初的心願。我擔心會遭遇不測,而你們又沒有得到我的囑托,到時候諸多事情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因此現在先列舉一二,以備不測。
我如果死了,就把我的棺材通過運河運回江南,再歸葬湖南就行了。中間從臨清到張秋這一段雖然需要改走陸路,然而這也比全部都走陸路要方便多了。去年經由海船送過來的書籍、木器等過於繁重了,絕對不可以全部都帶回去,你們須要仔細分類,確定哪些該帶走,哪些該留下。可以送人的就分送出去,可以銷毀的就焚燒了,其中一些肯定不能被拋棄的東西,你們回去的時候就順便帶回去吧,千萬不要因為貪圖瑣碎的物件而花了許多路費。那些在保定自家所製的木器全部都分送別人吧。回家的途中要謝絕一切,一概不許收禮,但在路上可略求一些士兵護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