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好孩子,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差孩子,造成孩子好與差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教育的差別。好孩子都是出自善教父母之手,差孩子都是問題父母的產物。因此,麵對孩子,父母必須重新學習,重新做人。
——神童之父王則敏
王乃慶,3歲時便能讀報,4歲開始學英語,6歲智力已達到15歲孩子的水平,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天文、物理、動植物等自然科學方麵尤顯超群。7歲時經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鑒定,智商在160以上,是迄今為止台灣智商最高的兒童。台灣及海外媒體曾對其進行過廣泛報道。其父王則敏是台灣家庭教育專家,中學畢業後曾去歐洲,1972年起在美國打工3年,1975年去玻利維亞幫助其姐開中國餐館,在此期間同王乃慶的母親相識並結婚,1976年兩人一同回台灣定居。回台灣後,擺過地攤,開過小餐館,現為普通商人。盡管他在經營上並不出眾,但培養出台灣地區智商最高的超級神童。關於孩子的早期教育及培養,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經驗。
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裏麵懸掛了一個圖表,它是用來說明小孩子成長過程的,根據上麵的說明,嬰兒剛出生時,大腦容量大約400克,由0歲到1歲是800克,1歲到6歲是1200克,6歲到老死是1400克。換句話說,小孩子的大腦在1歲到6歲這個階段,成熟度已經接近大人的80%。然而一般人的觀念卻還一直停留在“小孩子不懂事”,這是多麼愚蠢的觀念!
很多朋友問我:“老王!王乃慶你是怎麼教出來的?”我總是告訴他們:“王乃慶不是我教出來的,我隻是順著他的天賦,讓他自由發展而已。”
所以,今天我想談的教養觀念,絕不是“如何教養智力超常的孩子”,甚至也不是“什麼是正確的教養觀念”,因為我覺得我可能還不夠資格談這些問題,我隻是希望根據我的實際體驗,告訴天下父母一些觀念,這些觀念如果有了偏差,在教養方式上就會出毛病。
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一般父母常對小孩說:“這個東西小孩子不能玩。”“這個問題小孩子不懂不要亂問!”純粹以大人的主觀想法決定小孩的能力,並且以此限定小孩的言行範圍。所以,“小孩不懂事”這個錯誤觀念是罪魁禍首。
其實根據今天的研究,1歲到6歲的兒童大腦的成長已經接近成人,所以很多教育專家都非常重視學齡前的教育,主張盡早教育孩子。不過這時候教育孩子的目的,並不是要他學會,所以千萬不可逼迫他學,也不要給他任何課程,更不要給他任何範圍,而隻是讓他去接觸,讓他留下一個印象,培養他的興趣,他能接受多少算多少,能吸收多少是多少。我認為這是教育學齡前兒童的一種啟智方法,對孩子應該是有幫助的。
很早以前我曾經看過《聯合報》的一篇報道,說紐約有一個我們政大畢業的女學生,以前讀書的時候也是個才女,她很有一套。她大約從小孩3個月——正確時間我記不太清楚了——就開始就教女兒數字,同時讓她聽很多古典音樂。目的不是讓小孩學習,隻是讓她去接受這些事物,因為她認為人的大腦吸收力很強,成長也很快速,如果停頓不學,隻管吃飯睡覺,則是一種腦力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