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應認識了許多字詞後,複習起來就成了問題,因為孩子的注意時間很短;但是如果不經常鞏固,又會忘記。於是我們意識到,這時應該進入閱讀階段了。為此,我們從閱讀簡短的兒歌開始,每學習一首,就把兒歌的內容寫在大卡片上。這樣既鞏固了舊字,又認識了新字,還培養了孩子的閱讀能力。
兒歌在教育幼兒中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孩子喜歡,並且易學。在教育小祥應的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很多兒歌,並且自編了不少。一天,家裏忽然停電了,過了一會兒又來電了。根據當時的情景,姥姥跟小祥應說:“咱們來編一首電燈的兒歌吧!”小祥應高興地響應著,立即給姥姥拿來紙和筆。姥姥問:“剛才停電了,到處都怎麼樣啦?”“到處都是黑洞洞的。”“如果沒有電燈那可太不方便了。那發明電燈的人對我們的貢獻該有多大呀!”……就這樣邊討論,邊寫,邊修改,一首關於電燈的兒歌就完成了:
沒有電,沒有燈,屋裏屋外黑洞洞;
有了電,有了燈,屋裏屋外亮通通。
你問電燈誰發明,美國爺爺愛迪生。
因為自己參與了編寫和討論,這首兒歌小祥應讀了一遍馬上就記住了,而且記得非常牢。
晚上看月亮時,通過觀察,小祥應又學會了兒歌“看月亮”:
初一看,一條線;初二看,眉毛彎;
初五六,掛銀鐮;初七八,像小船;
初九十,切半圓;十五六,像玉盤。
一場大雨過後,天邊出現了彩虹,小祥應高興地歡呼起來。這時姥姥就教她兒歌“彩虹”:
雨過天晴白雲飄,天上架起彩虹橋。
紅橙黃綠青藍紫,數數顏色有七道。
要問它從哪裏來,太陽公公親手造。
看過彩虹回到家裏,姥姥趕快拿出蠟筆和小祥應一道畫出了美麗的彩虹,並寫下了紅、橙、黃、綠、青、藍、紫7張小字卡,讓小祥應先認識顏色;然後再把卡片貼到相對應的顏色上麵,既認了顏色,又認識了字。
爸爸媽媽帶小祥應去北京旅遊,她就學會了兒歌“東方紅”: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的首都在北京;
北京有個天安門,天安門後是故宮;
最長的牆是長城,珠穆朗瑪是最高峰;
黃河長江波浪湧,華夏祖國有美名;
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真進步;
黑色火藥威力大,四大發明傳天下。
去逛公園,看到五顏六色的花,小祥應伸手就想去摘。我們告訴她:
花園裏,花兒開,紅的紅,白的白。
花兒好看我不摘,大家誇我好乖乖。
她立刻把手縮回去。如果她把果皮、垃圾隨地扔,我們就跟她說:
馬路旁,誰站崗?不怕淋雨曬太陽;
果皮紙屑交給我,不要扔在大街上。
她馬上就把垃圾撿起來,丟進垃圾箱。
會的兒歌多了,小祥應有時還能靈活運用。每次走到馬路的十字路口,她都會說:
過馬路,左右看,要走人行橫道線;
紅燈停,綠燈行,交通規則要記清。
鄰居送來一筐新鮮的毛豆,讓我們煮著吃。豆子熟了,我嚐了一個,覺得味道不好,連忙吐了出來。小祥應竟在一旁認真地對我說:“吃豆豆,長肉肉,不吃豆豆精瘦瘦。”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從事早期教育近10年來,我非常注意對優秀兒歌的收集。每到一處,書店是我必去的地方,凡是有關兒歌的書籍,我必認真地瀏覽。遺憾的是,好的兒歌真是少得可憐,這麼多年才收集了百餘首。看似琳琅滿目的書架上,優秀作品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十首,並且有很多都已經過時,與時代脫節,根本不適合新時代的孩子。
教孩子兒歌的原則
胡軼群老師從事早期教育近10年,非常注意對兒歌的收集。她認為兒歌對啟迪孩子的智慧有著不容小覷的巨大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教孩子兒歌,要掌握一些原則:
1.要有童趣,讓孩子們一見麵就感到“好玩”。從兒歌題目到內容,覺得“好玩”才能在“玩”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教育。
2.要貼近孩子生活,有教育意義。這些兒歌可以形象有趣地幫助兒童認識自然界,認識社會生活,開發他們的智力,啟迪引發他們的思維和想象能力。例如,兒歌中有介紹山水草木和鳥獸蟲魚的形象、習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變化的,有介紹淺顯的自然和生活常識的,有介紹簡單的數目和時間觀念的……
3.要語言、意境優美。語言淺顯、明快、通俗易懂、口語化,有節奏感的兒歌,可以讓孩子反複吟誦,能幫助幼兒矯正發音、正確把握概念、初步認識事物,並能培養他們語言的連貫力和表達力,訓練和發展思維,培養和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4.要盡量選用字體偏大、不帶注音的兒歌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