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張樂也是一個巴蜀人。
對國外電影人拍攝的這部極具華夏色彩的《功夫熊貓》愛恨交加。
愛它,因為這是一部極其優秀的電影,老少皆宜。帥氣的動作設計,可愛的形象設計,詼諧的語言設計,絕對是一部高質量的動畫。
恨它,恨的不是影片被人詬病的價值觀。好吃懶做者輕易就可本領高強,不作準備恰恰會大獲成功,而勤學苦練者都是呆子、都會失敗,隻能作為陪襯主角紅花形象的綠葉存在。
張樂恨的,是這部影片為何不是華夏人自己拍攝出來的。
《功夫熊貓》的背景,其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食物均充滿華夏元素,全球更是取得了數億美元的票房。對於華夏動畫界來說,無疑是一個響亮的耳光。
而作為一個華夏人,作為一個巴蜀人,對大熊貓這個國寶有著極深的感情。這一巴掌不隻是動畫界感受到了,他也感受到了。
功夫是華夏的,熊貓的華夏的,可《功夫熊貓》卻成了好萊塢的,並且用這個東西掙著華夏人的錢。
當然,張樂確實是看到大熊貓之後,才有了拍攝這部動畫電影的心思。在這之前,他考慮過許多影片,甚至考慮過改編《變形金剛》。當看到大熊貓的那一刻,張樂的這些考慮全都化成了泡影。
《侏羅紀公園》被哥倫比亞剽竊去了,變成了好萊塢的,變成了小日本的。張樂雖然氣憤,但沒多少心痛,更沒有自責。畢竟,恐龍不是隻有華夏才有。
當若是《功夫熊貓》這樣的創意被別人搶先一步,作為一個穿越者,作為一個擁有外掛的穿越者,張樂難以接受,也無法原諒自己。
這部影片不是屬於他張樂一個人的,而是屬於整個華夏。
至少,如今的張樂是如此認為的。
看大熊貓回來,一路之上,寶兒興奮不已,並且抓著熊貓玩具不放手。她的玩具很多,多得可以堆滿一間屋子,但此時的她顯然最愛的就是熊貓。
回家之後,張樂抽時間將《功夫熊貓》的劇本,人物設定等弄了出來,甚至裏麵的一些動物形象都畫了一個草圖。
以如今特效公司的技術,要製作出前世原版那般精良,自然不是問題。張樂考慮的是這部影片要不要製作成3D版本的。
“想什麼呢?”楊欣兒走到張樂身後捏了捏他的肩膀。
“寶兒睡了?”張樂沒有回答,而是問道。
楊欣兒點了點頭。對於張樂沒有回到自己,而是先想到寶兒,楊欣兒反而高興。
“我在想要不要把這部影片製作成3D版本的。”張樂如實的回答。
“動畫片也能製作成3D的麼?”楊欣兒好奇的問道。
“當然!”張樂笑了笑,說道,“不過成本相對而言就有些高了。”
“成本自然不是問題。不過,3D技術的運用,有時候會讓影迷忘了電影本身。”楊欣兒說道,“影迷可以忘,但作為電影人卻不能忘。你熱衷電影技術,但也不能忽視電影本身。作為一個導演,若是你的電影隻被影迷關注電影技術,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我拍攝的第一部3D影片,沒有選擇《變形金剛》,而是選擇了《盜夢空間》!其實,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沒有剽竊《侏羅紀公園》的創意,若將那部影片作為了第一部3D影片,我也打算隨後拍攝的《盜夢空間》不運用3D技術,就是怕出現你說的那種情況。”張樂笑了笑,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