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版圖急速擴張(1 / 2)

亞洲聯邦共和國的成立,是地球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義遠遠超過了當初歐洲聯盟的成立。歐洲聯盟最初的雛形是由比國、盧國、荷國三國組織的經濟聯盟,後來不斷有新的國家加入這個聯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歐洲共同體。歐洲共同體最初的作用僅在於經濟領域,即成員國之間實行零關稅,建立一個共同市場,這有利於各成員國互通有無,有利於成員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在歐洲共同體模式下,取消了關稅壁壘,各個成員國的企業相當於一下子多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但是經濟與政治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各國政策的各行其是,也會製約經濟的融合。在經濟聯係日益緊密之後,經濟力量反過來推動歐洲共同體各成員國向政治聯盟過渡。《馬斯特裏赫條約》的簽訂,確定了歐洲聯盟的成立,各成員國開始向著政治聯盟過渡。後來歐洲聯盟發行了統一的貨幣:歐元。這是一個具有裏程式意義的事件,意味著歐洲在向著最終統一的道路又邁出了一大步。

如果歐洲聯盟能夠繼續朝著更緊密的聯盟形式前進,最終統一成為一個國家,那麼對於地球人類探索和平統一的道路將是一個非常好的典範。

可惜的是,這種美好的願望至今沒有實現,由於政治上歐盟各國雖然堅持對外執行統一的政策,但是內部卻仍然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各國都有自己的想法,製定自己的政策,在很多問題上都難以達成一致。

米國雖然是歐盟的傳統盟友,但是米國主觀上並不希望一個統一的歐洲出現,來挑戰米國的霸主地位,特別是當歐元出現以後,米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受到挑戰,這是米國絕不能容忍的,所以米國也會不時在其中攪和一下,使得歐洲統一的步伐進展緩慢。

而當由米國引起的經濟引爆以後,快速蔓延到了全世界,歐盟當然也不可能幸免。在歐盟內部,各個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並不均衡,各國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紛紛采取了自己的一套辦法,希國政府因為債台高築而瀕臨破產的境地,需要歐盟的救助。但是一些成員國由於對希國的高福利政策不滿,認國希國是不勞而獲的寄生蟲,不想救助;而另一些成員國害怕希國的債務危機會蔓延波及到整個歐盟,所以主張對希國進行救助;希國自己當然希望得到歐盟的救助,但是又不願意接受歐盟開出的削減開支的條件。最終歐盟內部吵成了一鍋粥,歐盟麵臨著分裂和解體的危險。

事實證明,歐盟模式對於人類探索和平統一的道路有著積極意義,但是卻是失敗的。而新成立的亞洲聯邦共和國則不一樣。

亞洲聯邦共和國從成立之初,就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式的國家。亞洲聯邦共和國以原來的華國為基礎,包括了整個草選半島、倭國諸島,雖然在國土麵積上並沒有增加太多,但是卻一下子將整個東海地區以外倭國外海的太平洋地區的大片海域包括了進去,整個東海、黃海一下子變成了亞洲聯邦共和國的內海。

在龍憶的推動之下,與樸金惠和金正月經過密談之後,亞洲聯邦共和國正式宣布成立。龍憶被選舉為亞洲聯邦共和國的總統。整個亞洲聯邦共和國以原來的華國行政區劃為基礎,增加了草選省和倭省兩個省。倭省的管理由華國派出的一班人馬負責組成省政府,管理倭省,而草選省則仍然委派樸金惠管理,樸金惠任省長,金正月為副省長。

華國僅用三天時間就全境占領了倭國,已經是給了整個世界一次大大的震動,這個新成立的亞洲聯邦共和國再次震驚了世界。

從亞洲聯邦共和國的名字上,世界各國就已經可以看出,龍騰公司的野心並不僅僅在吞並倭國和草選半島,還有更大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