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框架圖與高筒靴的設計(1 / 3)

從高腰鞋的設計到矮筒靴的設計、再到高筒靴的設計,就像蓋樓房那樣在一層層加高。隻要高腰鞋和矮筒靴的設計基礎打好了,蓋多高的樓也不成問題。

在高腰鞋與矮筒靴的設計中,它們的共同特點有兩條,一條是用直角坐標確定半麵板的方位,另一條是利用一組數據架設後幫的框架。在高筒靴的設計中,同樣需要先確定半麵板的方位和靴筒的框架。由於高筒靴包容了小腿的腿肚和膝下部位,框架圖需要增加腿肚和膝下兩組數據控製。

高腰鞋與矮筒靴的設計練習,是為了掌握設計的方法,架設框架圖的數據已經事先提供出來,你隻是在被動地接受。但是生產實踐中,這些數據卻需要你根據設計的對象、樣品的結構、輔助部件的應用等條件進行主動地選擇。

膝下寬和腿肚寬的尺寸,都大於腳兜圍寬,不用擔心腳穿不進去,但是腳腕寬的尺寸卻有了變化。腳腕尺寸瘦些顯得好看,但是太瘦腳兜圍就穿不進去,所以按照筒靴的不同款式結構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開放式結構,也就是開閉功能較大的結構,例如內耳式、外耳式、前開口式、後拉鏈式、雙側開口式等都屬於開放式結構,它們的腳腕設計尺寸選擇的最小;另一種是封閉式結構,也就是開閉功能最小的結構,例如直筒式靴筒,周邊沒有任何開口(俗稱一腳踹),它們的腳腕設計尺寸選擇的最大;第三種是半封閉式結構,或叫作半開放結構,例如單側係扣或單側拉鏈式等都屬於半封閉式結構,它們的開閉功能居中,選擇的腳腕設計尺寸也居中。

在使用上述參考數據時還應該認識到,靴筒的寬度與小腿的肥度有關,而小腿的肥度不一定與身高、腳長成正比,個子矮而小腿粗、或者個子高而小腿細的人並不少見。所以上述參考尺寸是“標準腳”的數據,而對於大多數非標準腳來說,要根據產品的銷往地作適當的調整。在《中國鞋號及鞋楦設計》一書中,收集了全國20多個省市地區的男女腳型規律,可作為開發產品的參考。

在每種設計尺寸中都有一個取值範圍,高度尺寸的範圍能適應款式的不同變化,寬度尺寸的範圍與設計的穿著要求有關。比如設計單靴,尺寸就小一些;如果在靴內要穿厚襪、穿秋褲,就要適當加寬;如果要把外褲也裝進靴筒內,還得要加寬。

一、半封閉式高筒靴框架圖與應用

框架圖是表示設計筒靴整體輪廓範圍的圖示,有了框架圖可以從大體上把握設計方向,然後再進行具體的部件設計。高筒靴的框架圖需要選用腳腕、小腿和膝下的三組數據。

半封閉式高筒靴框架圖常以單側拉鏈靴為代表。利用直角坐標、三點定位先確定半麵板的方位,然後在豎軸上分別截出腳腕、腿肚和膝下的高度。其中腳腕高度和腿肚高度屬於腳型規律數據,其餘的屬於設計尺寸數據。在三組數據中,確定腳腕的寬度是設計的關鍵。

作出後弧線,定出T′1點,向前量出腳腕的寬度定T″1點。注意,不要讓T″1點超過E點的控製線(虛線)。如果超過了,就要從E點控製線往後量出腳腕的寬度,避免使腳腕的前端空餘量太大。

找到T″1點後,過該點作橫坐標的垂線,這是靴筒的前寬線。如果T″1點達不到E線,應該讓靴筒上端前傾,到達過E點的垂直線。

有了靴筒前寬線後再分別自前向後量取腿肚寬度和膝下寬度。先用直線連接3個寬度尺寸,確定靴筒的範圍,然後改為圓弧曲線。注意在腿肚的上下都是凸起的圓弧狀,在腿肚與腳腕距離的一半位置往下,才能改變方向。因為在腿肚下麵有一塊飽滿的肌肉,必須給出包容量。後弧的連接要光滑、順暢、優美。

單側拉鏈靴的筒口一般為“馬蹄形”,前端高出10mm,後端低下10mm,設計出前高後低的曲線。拉鏈設計在筒口的中間位置。

框架圖的前幫以何種結構表示沒有關係,主要是表達清楚靴筒部位的結構特征。利用框架圖,可以集中精力解決主要矛盾,大大簡化設計的過程。

1.單側拉鏈高筒男靴的設計

單側拉鏈高筒男靴的設計選用半封閉式框架圖。靴筒的前幫葫蘆成尖角形,采用雙轉換取蹺不會影響葫蘆的外形。筒口前端、後包跟前端也都有尖角形部件相搭配。

先把高筒靴的框架圖作好,設計出靴筒的前輪廓線、找到膝下寬度和腿肚寬度,設計出後弧輪廓線和筒口輪廓線。

利用雙轉換取蹺法設計前幫輪廓線。O′點是前幫下段的取蹺中心,O″點是葫蘆的取蹺中心。

在筒口的一半位置設計拉鏈位置和拉鏈舌部件。拉鏈位置不到底口,斷幫位置到底口。

設計後包跟輪廓。其它的設計同前。

2.單側拉鏈高筒女靴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