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給藥方法根據藥物的種類、性質、使用目的以及動物的飼養方式,選擇適宜的用藥方法。臨床上一般采用以下給藥方法。
(一)個體給藥
1.口服給藥口服給藥簡便,適合大多數藥物,可發揮藥物在胃腸道的作用,如腸道抗菌藥、驅蟲藥、製酵藥、瀉藥等,常常采用口服。常用的口服方法有灌服、飲水、混到飼料中喂服、舐服等。應在飼喂前服用的藥物有苦味健胃藥、收斂止瀉藥、胃腸解痙藥、腸道抗感染藥、利膽藥。應空腹或半空腹服用的藥物有驅蟲藥、鹽類瀉藥。刺激性強的藥物應在飼喂後服用。
不能用強酸、強堿、抗生素(特別是內服)或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或物質,如呋喃西林、石炭酸、來蘇兒、石油、鬆節油、煙袋油子或辣椒油等治療羊病,以免殺死微生物群,或汙染前胃內在環境。羊內服芳香開竅劑,如麝香、木香、茴香等在前胃發酵過程中易隨噯氣揮發,而起不到治療作用。苦味健胃劑如苦味酊、苦丁香或陳皮等是以苦味作用於胃黏膜而使其增加分泌和蠕動,由於羊前胃無分泌腺,再加微生物的作用,待藥物進入腸道中才能起微弱的作用。所以,給予羊消化促進藥,不如直接用促進胃腸蠕動劑有效。根據反芻獸前胃生理特點,羊容易發生瘤胃鼓氣。此時,如用作用較強的製酵防腐劑,有時雖能收到暫時性的療效,但事後對前胃生態將會產生不良影響。最好的辦法是當發生瘤胃鼓氣後,立即用導胃管放氣,出現再鼓氣的現象,可再放氣,如此反複直至不再鼓氣為止。
羊場衛生防疫第七章規模羊場藥物保健與疫病監測2.注射給藥注射給藥優點是吸收快而完全,藥效出現快。不宜口服的藥物,大都可以注射給藥。常用的注射方法有皮下注射、肌內注射、靜脈注射、靜脈滴注,此外還有氣管注射、腹腔注射,以及瘤胃、直腸、子宮、陰道、乳管注入等。皮下注射將藥物注入頸部或股內側皮下疏鬆結締組織中,經毛細血管吸收,一般10~15分鍾即可出現藥效;刺激性藥物及油類藥物不宜皮下注射。肌內注射是將藥物注入富含血管的肌肉(如臀肌)中,吸收速度比皮下快,一般經5~10分鍾即可出現藥效。油劑、混懸劑也可肌內注射,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可注射於肌肉深部,藥量大的應分點注射。靜脈注射是將藥物注入體表明顯的靜脈中,作用最快,適用於急救、注射大量或刺激性強的藥物。
3.灌腸法灌腸法是將藥物配成液體,直接灌入直腸內,羊可用小橡皮管灌腸。先將直腸內的糞便清除,然後在橡皮前端塗上凡士林,插入直腸內,把橡皮管的盛藥部分提高到超過羊的背部。灌腸完畢後,拔出橡皮管,用手壓住肛門或拍打尾根部,以防藥物流出。灌腸藥液的溫度應與體溫一致。
4.胃管法給羊插入胃管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經鼻腔插入,二是經口腔插入。胃管正確插入後,即可接上漏鬥灌藥。藥液灌完後,再灌少量清水,然後取掉漏鬥,用嘴吹氣,或用橡皮球打氣,使胃管內殘留的液體完全入胃,用拇指堵住胃管管口,或折疊胃管,慢慢抽出。該法適用於灌服大量水劑及有刺激性的藥液。患咽炎、咽喉炎和咳嗽嚴重的病羊,不可用胃管灌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