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十年(1850年),依克唐阿已經年滿18歲,成為強健英俊的小夥子,可以入伍從軍,成為西單了。按照清朝八旗製度的規定,凡是年滿17歲到35歲的滿族男子,都是八旗軍隊的後備兵員,統稱為“西單”。經過檢測,依克唐阿以其身體強健、能騎善射而成為正式的“西單”。此時,依克唐阿並不是國家的正式軍人,也沒有軍餉,平時在家種地,但要按時參加八旗兵的訓練,有戰事時隨軍出征作戰。
依克唐阿成為“西單”後,無論平時操練,還是出征作戰,都表現得積極出眾。當時東北地區叛亂較多,匪患不斷,每一次隨軍出征平定匪患,依克唐阿都像一個正式的“披甲”一樣衝鋒在前,英勇作戰。他立誌早日成為八旗軍隊的正式軍人——“披甲”。“披甲”是國家正式的八旗兵。八旗官兵每年由國家支付薪俸,其俸銀因時期不同而有所變動。按照八旗製度的規定,“西單”如果在戰爭中作戰勇猛,立有戰功,或在平時考試,射五枝步箭中三枝以上者,就可以提升或考取“披甲”。對於依克唐阿來說,他根本用不著參加平時的“披甲”考試,早在成為“西單”之前,他的騎馬射箭就已經遠近聞名了,他是憑著自己的作戰勇猛和屢立戰功,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實現了自己的目標,由“西單”升為“披甲”,成為正式的八旗勇士。
依克唐阿的年輕時代,正是中國社會急劇變動的時代。封建製度的日益腐朽,西方侵略的不斷加劇,使清朝的統治迅速走向衰敗。通過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二十二年(1842年)的鴉片戰爭,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不僅用炮艦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還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一切使清朝本來就已經很嚴重的社會矛盾,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而加劇。正當依克唐阿為自己成為八旗軍的正式“披甲”而歡欣鼓舞時,全國人民反抗的浪潮越來越大,最終彙合成以反清朝的腐朽統治為目標的太平天國農民大起義。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是由洪秀全等領導的中國近代曆史上的最後一次農民大起義。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與表親馮雲山、族弟洪仁玕等在廣東花縣首創“拜上帝教”,洪秀全和馮雲山到廣西傳教,宣傳反清思想,秘密組織反清起義。
鹹豐元年(1851年)一月十一日,洪秀全率拜上帝會萬人在金田村起義。洪秀全稱天王,建立“太平天國”。同年秋季,太平軍占廣西永安州(今蒙山縣)。十月在永安建製封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同時製定了太平天國初期的官製、禮製、軍製和曆法,並且在太平天國內實行公有財產製。
鹹豐二年(1852年)四月五日,太平軍自永安突圍,五月十九日離開廣西進入湖南省,五月太平軍路經全州時,馮雲山被清軍炮火擊中,六月傷重死亡。八月二十一日蕭朝貴、石達開攻長沙,這是太平天國的第一場硬仗,迫使清軍撤換主將,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阻擊太平軍。同時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圍攻太平軍。九月十二日蕭朝貴在攻城時戰死。太平軍攻長沙近三個月仍未能成功,撤圍北上。為在河南一帶防堵太平軍北上,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廷下令吉林、黑龍江各挑選馬隊精兵2000名,配齊軍裝器械,候旨調撥。依克唐阿也在頂戴花翎征調名單之列,他和其他八旗披甲一樣,做好了出征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