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家祺:攜光明同行(16)(1 / 1)

尾聲

2005年12月16日,上午八時。

廣州區莊立交橋旁的中山眼科中心和往常一樣,擠滿了從全國各地前來就醫的病人。

門診綜合大樓五樓的三病區,醫護人員已經作好了準備,隻等陳家祺一到就開始查房。

其實陳家祺早就到了,他臨時被請去參加一位病人的會診,這對他來說是常有的事。

三病區的走廊上一個挨一個加滿了病床,原本不寬敞的病區就顯得更為擁擠。劉護士長開玩笑道:“我們這兒都快成‘難民營’了。”

可世界上哪兒有這麼充滿愛心的“難民營”啊!

為了讓前來求醫的病人能盡快得到最好的治療,為了減輕外地病人苦守廣州、等待床位的經濟負擔,陳家祺一次又一次地環視這個有著40多年曆史的狹窄病區,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護士長:“這個病人要盡快手術,你再想想辦法,再加一張床。”

於是護士長像變戲法似的硬是又騰出了一席之地。

病區其他醫護人員也非常了解老院長的心思,都默默地支持陳家祺的愛心之舉。

幸而有關的政府部門已經在廣州珠江新城劃出了一塊地,幾年後,那裏將聳立起新的中山眼科中心。大家都盼著到那時候,三病區大麵積擴容,可以容納更多的病人住院治療,或許就不用像現在這樣加床了……

忽然,走廊拐彎處起了一陣熟悉的小小的喧嘩,大家立即猜到:陳家祺回來了。

果然,陳家祺不曾落座,在大值班室的辦公桌上放下他的公文包,轉身就開始了查房。

沒多久,走廊拐彎處又起了小小的喧嘩,歡笑聲中夾雜著“恭喜、恭喜”的祝賀。

原來是“三區區長”李舟雷和他的新娘回來了,喜糖撒了一大把。

李舟雷自上次手術後回家,就忙著籌備婚禮。三年求醫,從絕望到複明,他恍若隔世。心中湧動的感激之情,讓他覺得從來沒有這麼幸福過。

“他現在不用我領著,能自己出門坐車、逛街買東西了”。新娘笑著笑著,眼圈就紅了。

“我很滿足,真的很滿足。”新郎說這話的時候很莊重,這比笑更讓人欣慰。

正在查房的陳家祺看到一對新人,兩眼都笑眯了。他給新郎細細做了檢查,說:“沒什麼問題,再給你開些藥,要按時用。”

來不及吃喜糖,陳家祺隨即下樓進了手術室,病人已經在手術台上躺好了。

兩個鍾頭後他從手術室出來時,已經是中午一點鍾了。

陳家祺的公文包靜靜地躺在辦公桌上,拉鏈開著,露出一個包裝精致的小紙袋,那是新郎新娘特意留給他的。

“這是什麼?”陳家祺有些警惕地問,他向來不收病人的饋贈。

“喜糖呀。”

“你們吃”。病人好了,他比吃什麼都高興,不吃糖,心裏也是甜的。他隨手將糖拿出來放在桌上,走了。吃完飯還有一台手術等著他。

“工夫長過命”。廣州人說這話,是想表明世界上的事情總也幹不完,悠著點;但對陳家祺來說,正因為事情太多,人生有限,他才更要抓緊時間。

陳家祺一直有個願望:辦一個眼科研究所,憑畢生之經驗,靠科學之手段,爭取在角膜病方麵有新的突破,然後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拯救更多的眼睛。如果條件成熟,再辦一間專門為窮人看病的眼科醫院,讓患眼疾的窮人都能免受失明之苦,一生一世有光明陪伴;願天下的窮人不再受窮,全家老少與富裕結緣。

這是一個中國公民對骨肉同胞的深情熱愛,這是一位眼科專家救治眼疾患者的崇高責任,這更是一名共產黨員以保障人類健康、構建和諧家園為神聖使命的博大情懷。

懷著如此美好的願望,陳家祺時刻與光明同行!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