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逃離東離之時,她放了蔣進初一人北上,後蔣進初自行到達北豐皇都遼城,遣了人送了消息到皇子府。她謹慎考慮過後,將蔣進初留在了暗處以備不時隻需,如今看來,當初的這個決定確是十分明智。
春神祭之後,她私下命了蔣進初調查北豐四大家族,如今查到的消息已是秘密送到了皇子府。獨自一人坐在寢居內室的軟榻前,冷秀顏細細翻看著手中名冊,鳳目之中帶起一抹深意。
與東離的權臣傾朝類似,北豐國曆朝曆代均是飽受外戚幹政的威脅。到了瑾帝這一代,北豐形成四大家族鼎力之勢,為了平衡各方利益,瑾帝登基之後頒皇詔宣稱不立太子,待到聖上百年之後於遺詔中宣布繼承人。這樣一個皇詔,顯然加重了四大家族間的矛盾,不失為將皇權之爭轉為外戚內鬥的一個良策。
北豐四大家族中,實力以端木家和戚家為首。端木家從文,如今的家主是當朝宰相端木正;戚家從武,掌北豐兵權,家主乃北豐護國大將軍戚風揚。而瑾帝的一後一妃,便是出自端木家的端木皇後和出自戚家的戚貴妃,如此,端木家和戚家無論是在前朝還是後宮都呈勢均力敵之勢,加之端木皇後和戚貴妃各育有一子為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從而加劇了兩家的矛盾,形成了端木家和戚家爭鋒相對,安家和沈家見機行事的局麵。
瑾帝在位二十七載,可謂是將各方勢力平衡得非常巧妙。如今北豐四大家族各出了一位娘娘在宮中承寵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看著手中名冊列出的人物族譜圖,冷秀顏一點一點在心裏梳理著四大家族之間的姻親關係。
端木皇後膝下有一兒一女,其中大公主朝陽為瑾帝長女,駙馬是沈家的沈文浩,官拜戶部侍郎,兩人育有一位公主。
而皇後所出的嫡子——瑞王沐越霄,乃瑾帝三子,瑞王妃同樣出自沈家,名喚沈書琴,成婚四載,還未為瑞王誕下子嗣。
而為瑾帝誕下長子的,是戚家的戚貴妃。戚貴妃之子沐隋煜,封號寧王,乃瑾帝長子,所立的寧王妃乃是出自安家的安且柔,而同瑞王妃相同,這寧王妃亦是還未誕下子嗣,成為了戚貴妃的一個心結。
而戚貴妃的小兒子,也就是她的駙馬,北豐七皇子沐隋楓,是瑾帝四個皇子之中如今唯一一個還未受封爵位的皇子;而平素裏,七皇子殿下亦是隨意行事對皇權並未表現出任何野心,從而早已被排除在了皇位候選的範疇之外。
接下來,那出自少府安家的安慶妃,雖然家世不若端木皇後和戚貴妃那般顯赫,少府安家卻是北豐富甲一方的大戶,財力不容小覷。安慶妃為瑾帝誕下了四皇子和九公主,其中四皇子——頤王沐澤軒迎娶了來自戚家的頤王妃戚雁蓉,並育有瑾帝唯一的皇孫沐鴻旭;而九公主佑安仍是待字閨中。
末了,在四家之中實力最為薄弱的沈家,禦史大夫之女沈賢妃入宮數十載,卻未為瑾帝誕下皇子,而是生了三位公主。其中五公主榮靜和六公主臨慶乃是一對雙生子,榮靜公主前年指婚給了戚家的少將軍戚雁淮,卻因戚少將軍常年鎮守邊外而未能成婚;而臨慶公主,則是因為常年體弱還未許配人家。而沈賢妃的另一個女兒,八公主隆淳,想到那日茶話會上這隆淳公主驕縱蠻橫的樣子,冷秀顏心中一笑,想來許是無人敢娶吧……心中惡意調侃了一番,再是抬眼將這些姻親關係逐一看過,她心裏已是漸漸有了一些判斷。
首先從端木皇後子女婚配的情況可以看出,端木家和沈家是呈結盟的狀態,這從駙馬早先閑聊時提起過的,沈賢妃時常去找端木皇後商量她那三位公主的婚事一事也可以看出,端木家和沈家,是靠著聯姻來維係的盟友關係。
而這樣一個結盟的形態,在戚家和安家身上,也體現的非常明顯。戚貴妃和安慶妃的兩位皇子,便是分別迎娶了對方家族的女子作為了正妃。
但是,單單憑著這樣的關係,便把北豐的四大家族間定性為端木家和沈家結盟,戚家和安家結盟兩兩對抗,卻是考慮得太過簡單了。
至少從這樣的結盟關係中,她如今已是可以看出三點不穩定因素來。
其一,便是那誕下了瑾帝唯一皇孫的頤王殿下。如果說在皇孫降生之前,北豐的皇權還是長子寧王和嫡子瑞王之間的爭鬥,那皇孫降生之後,至少在安家心裏,再也無法一心一意隻為了輔佐戚家奪權了。在瑞王和寧王均是少了皇嗣這最為有利的保障的前提下,安家的這位小皇孫便成了頤王爭權的有利籌碼,這一點安家知道,端木家和戚家亦是明了,故而安家的這位小皇孫,便是戚家和安家間盟友關係的一個不定因素。
其二,便是指婚給了戚家少將軍的榮靜公主。出自沈家的榮靜公主,沒有指婚給端木家的子嗣,卻是指婚給了戚家的少將軍,還是戚家這一代男丁中的翹楚,這樣一個安排,是瑾帝擾亂四家關係的一步妙招,同時也是沈家周旋於端木家和戚家之間的心態寫照!畢竟沈賢妃未誕下皇子,沈家唯一的籌碼便是三位公主婚嫁時選擇的陣營,要說端木家是沈家如今的首選,那戚家便是沈家的後備,戚家會接受這門親事同樣亦是對沈家的示好和對端木家的示威,因而同樣,榮靜公主的這門親事,便是端木家和沈家盟友關係中的一個不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