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蛇咬傷(1 / 3)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蛇可怕嗎?

蛇與蜥蜴同屬於爬行動物,在世界上分布極為廣泛,其種屬隨地域、氣候、環境而各異。已知世界上現有蛇類2200多種,分別隸屬10科,其中毒蛇600餘種,而對人有致命危險的毒蛇主要有195種。蛇在我國各省都有分布,但大部分蛇種集中於長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我國現有蛇類174種,有毒的占48種,其中陸地常見的毒蛇主要有10種,海生毒蛇10餘種。

中國有句老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蛇在人們的印象裏是一種很邪惡的動物,這大概和它很多奇怪的生活習性有關,比如,蛇會在一生的不同時期裏蛻皮,蛇的信子總給人一種恐懼感,更可怕的是能致人死亡的蛇毒。蛇真的這麼可怕嗎?

其實,蛇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可怕,遇到蛇時隻要保持冷靜、沉著以對,就能避免被蛇咬傷;即便是被蛇咬傷,隻要處理得當,早期進行自救,及時趕赴醫院,就不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提醒大家遇蛇不要驚慌,應掌握一定的蛇類知識及防蛇的基本技能,就能從容麵對蛇的出現。

2.毒蛇與無毒蛇應如何區別?

對於毒蛇和無毒蛇的區分,大多數人可能隻能簡單地由蛇的顏色、花紋進行區別,結果隻能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為了容易區分毒蛇與無毒蛇,下麵簡單地介紹幾點經驗。

(1)頭頸:毒蛇的頭大多呈三角形,頭大頸細,區分較明顯,身體粗細不均,尾粗而短,自泄殖孔後突然變細。而無毒蛇的頭大多為橢圓形,頭頸區分不明顯,蛇體均勻細長,尾細長而較尖,自泄殖孔後逐漸變細。

(2)毒牙:毒蛇具有毒牙,位於上頜骨無毒牙的前方或後方,與無毒牙相比既長又大。無毒蛇沒有毒牙。

(3)毒腺:毒蛇具有毒腺。無毒蛇不具有毒腺。

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來,位於頭部兩側、眼的後方,包藏於頜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當毒蛇咬住某一物體時,包繞著毒腺的肌肉收縮,毒液即經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溝,注入被咬對象的身體內使之中毒。

(4)毒液管:它是輸送毒液的管道,連接在毒腺與毒牙之間。隻有毒蛇才有毒液管,無毒蛇沒有。

(5)眼睛:毒蛇眼睛的瞳孔多為裂孔狀。無毒蛇眼睛的瞳孔常常為圓形。

(4)行動:毒蛇行動遲緩,遇見人時不害怕,怒目而視,並呈攻擊動作。無毒蛇的行動較敏捷,膽小怕人,稍有驚動便會迅速逃竄。

3.毒蛇的毒牙有哪幾種類型?

毒蛇根據其毒牙的位置及型式,分成三大類:管牙類、前溝牙類、後溝牙類。

(1)管牙類:其頭呈三角形,背部通常呈褐色並帶深色斑塊,其毒牙長且大,呈管狀,位於嘴的前方兩側,平時藏於肉質鞘中,使用時才會往前伸出。除平常使用的一對毒牙外,其後方常有1~2對備用牙,毒性多以出血性毒為主(出血毒素是一種血管毒,能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形態仍然完整,沒有損害細胞的作用,可以引起廣泛性血液外滲,從而導致顯著的全身性出血,甚至肺、腎、心、肝髒實質出血而死亡)。

(2)前溝牙類:其頭呈橢圓形或圓形,外表常具有較明顯甚至鮮豔的縱行或環狀斑,有警示的功能,其僅具一對固定在表麵有凹溝的毒牙,位於嘴的前方兩側,但不像管牙類那麼大,毒性多以神經性毒為主(神經毒主要是阻斷神經肌肉的接頭,引起弛緩性麻痹,終致周圍性呼吸衰竭,從而引起缺氧性腦病、肺部感染和循環衰竭)。

(3)後溝牙類:其毒牙僅較一般牙稍大且位於嘴的後方,這類毒蛇毒性通常不如前兩種強,它們不能用毒牙進行第一波的攻擊,而隻能整個咬住獵物後,用後牙把毒液注入其身體內。

4.毒蛇與無毒蛇咬傷後牙痕有什麼不同?

一般被無毒蛇咬傷者,局部僅留下2~4行均勻而細小的牙痕;而被毒蛇咬傷者局部常有2個比較大而深的牙痕。眼鏡蛇、眼鏡王蛇、蝮蛇及蝰蛇牙痕呈圓形;銀環蛇及金環蛇牙痕呈“品”字形;五步蛇、竹葉青及烙鐵頭蛇牙痕呈“八”字形或倒“人”字形;眼鏡王蛇及五步蛇咬傷牙距較寬,一般為1.5~3.0厘米(見下表)。

5.哪些無毒蛇常被誤認為是毒蛇?

常被誤認為是毒蛇的幾種無毒蛇,由於外形特殊、色斑鮮豔,而且性情凶惡,所以常被視為是毒蛇而使人驚慌失措,其實這種蛇咬人後對人體是無毒的。

(1)烏梢蛇:因其體背顏色、軀幹背脊處有黑斑紋,加之此蛇活潑好動,能將頸部抬得很高,常被誤認為是眼鏡蛇。

其實烏梢蛇與眼鏡蛇相差甚大,除了色斑變異大、體背不是黑色橫紋外,其頸部也不是膨扁、尾部細長、口中無“呼呼”聲發出等,均是鑒別兩者的主要特征。

(2)頸棱蛇(又叫偽蝮蛇):常被誤認為蝮蛇或蝰蛇,其原因是體形色斑與上述兩蛇很相似,且頭呈三角形。此蛇與蝰蛇的區別是:前者頭部鱗大且粗糙,體背麵具2行大斑塊,後者是頭部為起棱的小鱗片,體背有3行黃邊的大圓斑。與蝮蛇相比,頸棱蛇雖有“偽蝮蛇”的別稱,但它與蝮蛇最大的區別是沒有毒牙。

(3)黑背白環蛇:因其背麵有黑白相間的橫紋,易被誤認為是銀環蛇。事實上該蛇與銀環蛇相比,其脊鱗不呈六角形,有頰鱗,並且體背白色橫紋在體側有分叉。

(4)黃鏈蛇:該蛇分布較廣,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因該蛇脊背麵有黑黃相間的橫紋,常被誤認為是金環蛇。若仔細比較,不難發現黃鏈蛇的橫紋寬度比金環蛇寬得多,其數目也多許多,尾部形狀相差甚大。

(5)翠青蛇:由於通身都是綠色,所以常與竹葉青混淆。

翠青蛇頭部鱗片大,和竹葉青的細小鱗片有明顯的區別。

(6)尖喙蛇:分布於海南島和廣西,因此蛇最後2枚頜齒齒形較粗大,但無溝,易被人們誤以為是後溝牙類毒蛇。

6.毒蛇的種類有哪些?

毒蛇根據作用機理大致可分三大類。

(1)以神經毒為主的毒蛇:有金環蛇、銀環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於神經係統,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以血液毒為主的毒蛇:有竹葉青、蝰蛇和龜殼花蛇等,毒液主要影響血液及循環係統,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髒衰竭。

(3)兼有神經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眼鏡蛇和眼鏡王蛇等,其毒液同時具有神經毒和血液毒的特性。

7.什麼是神經毒?

神經毒主要是阻斷神經肌肉的接頭,引起弛緩型麻痹,終致周圍性呼吸衰竭,引起缺氧性腦病、肺部感染及循環衰竭,若搶救不及時可導致死亡。

神經毒主要產生肌肉運動障礙,如舌肌運動障礙產生語言困難,咽縮肌運動障礙產生吞咽困難,眼外肌運動障礙產生眼球運動遲鈍及複視,胸肌、肋間肌和膈肌運動障礙產生呼吸麻痹,等等。

8.什麼是血循毒?

血循毒主要是對心血管和血液係統產生多方麵的毒性作用。

(1)心髒毒素毒性極強,可損害心肌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2)出血毒素是一種血管毒,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形態仍然完整,沒有損害細胞的作用,如五步蛇、蝰蛇等含有出血毒素,可以引起廣泛性血液外滲,導致顯著的全身性出血,甚至導致肺、腎、心、肝髒實質出血而死亡。

(3)溶血毒素含有直接或間接溶血因子,在眼鏡蛇、蝰蛇的蛇毒中,直接溶血因子能直接溶解紅細胞。直接溶血因子與間接溶血因子有協同作用(兩種或多種物質協同地起作用,其效果比每種物質單獨起作用的效果之和大得多)。

9.所說的風毒、火毒是什麼意思?

中醫認為,蛇毒係風、火二毒,風者善行數變,火者生風動血,耗傷陰津。風毒偏盛,每多火化;火毒熾盛,極易生風。

風火相煽,則毒邪鴟張,必內客營血或內陷厥陰。毒蛇咬傷後,風邪入侵,經絡阻塞,則麻木微痛;風邪內動,則吞咽不利,視物模糊;風入厥陰,則牙關緊閉,呼吸微弱,甚則死亡。

火邪入侵,氣血壅滯,迫血妄行,則患部腫脹、出血;熱盛肉腐,則肌肉潰爛;熱入營血,則寒戰高熱,神昏譫語,甚則死亡。

簡單地說,中醫中的“風毒”即是神經毒,“火毒”即是血循毒。

10.我國常見的毒蛇和無毒蛇種類有哪些?

據了解,我國常見的毒蛇有:眼鏡蛇科的眼鏡蛇、眼鏡王蛇、金環蛇、銀環蛇、海蛇、蝰蛇、蝮蛇、五步蛇、竹葉青、烙鐵頭等。常見的無毒蛇有:黑眉錦蛇、烏梢蛇、滑鼠蛇、王錦蛇、灰鼠蛇、赤鏈蛇等。

(1)黑眉錦蛇:別名黃頜蛇﹑枸皮蛇﹑黃喉蛇﹑慈鰻﹑黃長蟲﹑家蛇﹑廣蛇﹑菜花蛇﹑三索蛇﹑秤星蛇,是大型無毒蛇,全長可達2米左右。頭和體背呈黃綠色或棕灰色,眼後有一條明顯的黑紋,也是該蛇命名的主要依據,體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狀斑紋,略似秤星,故名秤星蛇,由體背中段往後斑紋漸趨消失,但有4條清晰的黑色縱帶直達尾端。

以鼠、鳥、鳥卵、蜥蜴、小蛇、蛙、昆蟲等為食。我國除東北地區、內蒙古、寧夏、新疆、青海外,均有分布。

(2)烏梢蛇:別名烏蛇、烏風蛇,是體形較大的無毒蛇,全長可達2米左右,身體背部呈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條黃色的縱紋,體側各有兩條黑色縱紋,至體後部消失。常在農田、河溝附近發現,有時也可在村落中發現。行動迅速,反應敏捷,性情溫順。以蛙類、蜥蜴、魚類、鼠類等為食。在我國分布較廣,河北、河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都有分布。

(3)滑鼠蛇:別名烏肉蛇、草錦蛇、長標蛇、水律蛇、山蛇,是一種無毒蛇。背麵呈黃褐色,體後部有不規則的黑色橫紋。性情較凶猛,攻擊速度快,捕食鼠類、蟾蜍、蛙、蜥蜴和其他蛇類等。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南方地區。

(4)王錦蛇:別名臭王蛇、黃頜蛇、王蛇、錦蛇、黃蟒蛇、王蟒蛇、臭黃蟒、棱錦蛇、棱鱗錦蛇、菜花蛇、王字頭、鬆花蛇、臭青鬆、菜花蛇、臭黃頷。頭背鱗縫呈黑色,顯“王”字斑紋,此蛇捕殺能力突出,性暴烈,爭強好鬥,當遇見眼鏡蛇時,會采取攻擊,打鬥激烈,絞殺能力強。對食物的選擇比較挑剔,對於魚類不大感興趣,喜食蜥蜴、老鼠、青蛙等。廣泛分布於河南、陝西、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5)灰鼠蛇:別名黃梢蛇、索蛇、過樹蛇、過樹龍、跳樹標、黃肚龍、山蛇、土蛇、烏歪、上竹龍。蛇體略細長,一般在1米以上,眼大而圓,背麵呈棕褐色或橄欖灰色,軀幹後部和尾背鱗片邊緣呈黑褐色,整體略顯網紋,唇和背麵呈灰褐色,體中、後部每一背鱗中央有黑褐色縱線,前後綴連成黑褐色縱紋,腹麵呈淡黃色。主要活動在田間、路邊、溝邊的灌木林中,在水田,常攀援於溪流或水塘邊的灌木或竹叢上,故廣西稱之為過樹龍。喜捕食樹蛙、雨蛙、蜥蜴,亦食小鳥、其他蛙類及鼠類。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灣等地。

(6)赤鏈蛇:別名火赤鏈,全長約1米,體背黑褐色,因具有60條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背鱗平滑,頭背呈黑色,蛇鱗大都紅色與黑色相間,枕部有一“∧”形紅色斑。棲息於平原、丘陵和山區,常見於田野、山坡、路旁、竹林、村舍和水域附近,多在傍晚活動。以魚、蛙、蟾蜍、蜥蜴、鳥等為食,也捕食其他蛇類。分布於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四川、雲南、湖南、湖北、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地。

(7)玉斑錦蛇:別名杏樹根子、桑根蛇、美女蛇,全長可達1米左右,背麵紫灰色,頭部有3道黑斑,背中央有1行幾十個黑色菱形斑,菱形斑中央及邊緣呈黃色,腹呈灰白色,左右交錯排列著黑橫斑。生活於丘陵、山區或林地,捕食蜥蜴和鼠類。分布較廣,華北、華東、華南地區均有分布。

(8)翠青蛇:別名小青龍、青蛇、青竹標。身體細長,體型中等,成蛇體長約1米,頭呈橢圓形,略尖,頭部鱗片大,和竹葉青的細小鱗片有明顯的區別。全身平滑有光澤,體色為深綠、黃綠或翠綠色,頭部腹麵及軀幹部的前端腹麵為淡黃微呈綠色,尾細長。眼大,黑色。翠青蛇是一種脾氣非常溫順的無毒蛇,性格“內向”,見了人好像特別怕“羞”,始終是猶恐避之不及,既不攻擊人,也不咬人。盛夏季節,由於地麵高溫灼熱或者天氣悶熱,翠青蛇經常攀援上樹,靜伏納涼,直到夜間才下地,以蚯蚓、昆蟲及其幼蟲為食。分布於我國南方中低海拔地區靠近山區的地方,包括廣東、廣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海南、台灣、湖北、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