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閑的定義
《說文解字》中將“休”解釋為“人倚木而休”,“閑”通“嫻”,即“女在家裏為嫻”。從無休止的生產勞作中解脫出來,做自己喜愛的事,獨立於自然和他人的束縛,這是個體對生活的追求之一。休閑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指示器,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增加和閑暇時間的持續增多,休閑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對“休閑”一詞的理解,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把休閑等同於旅遊、遊憩、閑暇等早已司空見慣。在此,我們把國內外學者對“休閑”一詞的理解加以歸類評述,以便我們對休閑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一)從時間的角度定義休閑
基斯特和弗瓦認為:“休閑是人們從勞動和其他工作中解放出來,自由地放鬆、轉換心情,取得成就並促進個人發展的可利用的時間。”May&Petgen認為:“休閑是生存問題解決以後剩下來的時間。”凱普蘭發現,如果把休閑定義為,“自由時間”,則我們的社會中就存在四種不同形態的自由時間:“富有者持久而自願的閑暇,失業者臨時而無奈的空閑,雇員們定期而自願的休假和傷殘者長期的修養,以及老年人自願的退休。”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自由時間對於不同的擁有者來說是不同的。王寧把休閑看成是“在工作時間和其他必要時間以外的閑暇時間內進行的自由活動”。樓嘉軍指出:“所謂休閑是個人閑暇時間的總稱,也是人們對可自由支配時間的一種科學和合理的使用。”樓嘉軍.休閑初探.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2)
由上所述可知,學者們從時間的角度定義的休閑一般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擁有的閑暇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自己可以支配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更為確切地說這是一種時間的利用,是個人在閑暇時間裏所從事的各種非工作性活動,是一種社會普遍存在的、正常的人類行為,是一種社會建構和發展人的個性的場所。
(二)從心理體驗的角度
休閑心理學家大多將休閑看做是一種心理體驗,是一種精神狀態,它包含了對獲得快樂的自我表達。如格拉齊亞就把休閑視為一種愉悅的感覺,他認為休閑和休閑活動是有區別的,並不是所有的休閑活動都能給人們帶來休閑的感覺。其他學者如紐林格(Neulinger)、曼內爾(Mannell)也都認為休閑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是一種以人的閑適、放鬆、愉悅、發展等為目的的“精神狀態”。他們認為,休閑是為了做或體驗某種東西而自由選擇的一種感知;自己醉心於其中的活動越是與工作無關,目標性越強,那麼這樣的體驗就越有可能被定義為休閑。紐林格甚至希望可以用某種方式來測量休閑,即使這種測量必須是針對個人的感知。
從體驗的意義上來定義休閑,是將休閑看做是人們發自內心的一種自願選擇,從而揭示了人們選擇休閑的心理本質和內心動機。但這一定義存在的缺陷是:由於一項活動是否被定義為休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者個人的體驗,同樣一項活動,對於一個人來說可能是休閑,而對於另一個人則可能不是。
(三)從生存狀態的角度
這類觀點主要以亞裏士多德及其追隨者為代表,他們認為休閑是生存的一種自由狀態,是對必然性的擺脫。這一定義無疑是所有休閑定義中最為抽象的。來自哲學領域的休閑學者們認為,休閑與人的本質相聯係,它與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密切相關,是人在完成社會必要勞動後,為不斷滿足多方麵需要而處於一種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生命狀態。因此,休閑常被用來表述人們從容、寧靜的狀態,被看成是一種優雅的存在狀態。馬惠娣認為休閑與閑暇時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閑暇時間隻是計算時間的一種方式,是休閑的物質基礎,而休閑則是人的一種存在狀態和理想。”馬惠娣.人類文化思想史上的休閑.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1)休閑是一種成為人的過程,是一個人完成個人與社會發展任務的主要存在空間。休閑不僅是尋歡作樂,也是尋找生命的意義。
這類概念更多的是從哲學的意義上對休閑進行定義,考察的主要是休閑的哲學本質,認為自由是人類追求的最終目標,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演化、人類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都是為了追求自由,為了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使人真正“成為人”。而人類真正的自由是在閑暇時間裏發展的,因而休閑才是生活的本來目的,而不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
(四)從經濟學角度
在早期的經濟學理論中,休閑就被看做是一種時間的非生產性消費。持這一觀點的經濟學家把時間本身看做是一種消費品,因而休閑就是一種以時間為消費對象的消費活動。如歐文(Owen)就認為,休閑可以被看做是一種用於生理、工作和家務勞動以外的自願性活動的時間消費。事實上,消費者的休閑更重要的是一種物質和服務的消費活動。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工作時間的減少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在工作之餘用於恢複體力和腦力的時間已經非常充裕,因而休閑中消遣和休息的成分日益減少,休閑成了一種更積極的自主選擇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與其說休閑是時間的消費,不如說休閑是一種以閑暇時間為載體的對休閑物品和休閑服務的消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