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1 / 2)

(一)藝術表演

1民俗風情演出

民俗風情演出從某種角度而言,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一部好的演出作品能讓旅遊者了解本地的民俗風情,並且印象深刻。在旅遊、遊憩追求人文內涵的時代,具有當地特色的演出既能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也能大大提高該城市的形象感知度。

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都推出了極具地域特色的藝術表演,如廣西的《印象劉三姐》、雲南的《麗水金沙》,杭州的《西湖印象》、《宋城千古情》,西安的《大唐芙蓉園》等大型表演。

2馬戲表演

它起源於古羅馬的角鬥士鬥獸場,非常血腥殘酷。當時有“隻有麵包和馬戲”才能使羅馬人快樂的說法。在英文裏,馬戲團叫做“Circus”,源自拉丁文“圓圈”的意思,指圓形露天競技場。現代的馬戲團也在圓形場地中演出,因此演變成“馬戲團”的意思。馬戲的主要內容是動物表演,之所以被稱為“馬戲”,是因為最早的表演的主角是馬,以後才陸續出現其他的動物演員。

馬戲,作為一種不施粉黛的平民化藝術門類,初起於阡陌,繼而來到城鎮,後來又挾著與生俱來的清新自然進入都市的視野,如同一頭野牛愣頭愣腦地闖進貴族的客廳,人們先是驚訝,接著驚喜,後來還是滿心歡喜地接納了這位“不速之客”。由於久居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都市當中,人們更向往的正是這股不經雕琢的鄉野氣息。馬戲,從來就與都市豪華劇場和各種高雅的演出場所絕緣。這是她自身的平民化特色決定的。馬戲屬於大棚。在法國、美國、意大利、巴西等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在哪裏,馬戲表演一概在大棚裏進行。找塊草坪,支上大棚,觀眾環繞大棚中心的表演區落座,全角度觀看馴獸表演、小醜獻技、幽默雜耍。場景十分火爆。

中國的雜耍馬戲曆史悠久,但到了現代卻日漸衰落,處於低迷階段。其實大棚馬戲在中國還是存在著很大的需求,擁有巨大潛在市場的。隨著人們家庭意識的增強,休閑需求的提高,觀看大棚馬戲表演同樣可以成為一種時尚的休閑方式。

(二)休閑吧

1酒吧

酒吧,源自英語裏的BAR,原意是長條的木頭或金屬,像門把或柵欄之類的東西。關於酒吧的來源,據說,當時美國中西部的人騎馬出行時,路過街邊的小店,就把馬拴在門口的一根椐木上,進去喝一杯酒,休息一下,然後繼續上路,這樣的小店就被稱為BAR。

酒吧是一種大眾閑暇消費的活動空間,也是一種欣欣向榮的文化新景觀,更是泡吧者釋放壓力的港灣。酒吧在中國的出現,始於20世紀90年代的一些大都市裏。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許多新的休閑方式、交際方法、文化形態也應運而生,不知不覺中,酒吧也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酒吧這種外來文化自登陸中國起,便一路高歌猛進,把城市和年輕人無一例外地攬入懷中。它的出現乃至後來的發展,與整個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其步伐始終扣著時代發展的脈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酒吧在我國的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